古代的孩子是怎么学会阅读的?(转贴)

“六书”命题的由来与汉字教育——兼论汉字的逻辑演变与思维:从古代儿童识字的角度

近年来,幼儿教育中关于孩子识字的争议很多,主要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孩子多大适合识字?一种观点认为,越早越好,孩子可以越早阅读,越早开发智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汉字是抽象符号,儿童正处于智力发展期。让孩子过早记忆这些抽象符号,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为我有孩子,正在编写一本儿童识字书(书名为《5小时教孩子150个常用单词》),我也加入了这个讨论,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复杂很重要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个或那个。

在古代(非常古老,大约3000年前),贵族子弟进入小学,先学会识字。《李周地管鲍史》记载:“保师掌谏王之恶,而以道养国之子。是教学六艺:一是五礼,二是六乐,三是五射,四是五控,五是六书,六是九教。”也就是说,在周朝,保的官名主要是负责提醒国王不要做坏事,另外就是教育贵族子弟。除了教他们礼仪、音乐、骑射、道德等。,还教他们“六书”,也就是识字。

何为“六书”还是许慎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说:“(六书)指物,指物者能见而见之。上下是也。第二,象形字,象形,是画成东西的,是用形体画出来的。太阳和月亮也是。三、形声之音,形声之音,以物之名,举例相得益彰,江河也。第四,会意,会意,友情比阶级,见假,吴欣是也。第五,转笔记,转笔记,建班,约定互相收,时时考。第六,借,借,无字在其中,靠声求事,统帅也。”这段话有点长,需要翻译。主要说“六书”是指物、象形、象形、会意、转注、借等六种构词方法。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谈。

早在西汉,学者刘欣也有一句话。他说,六书是象形、象、像、音、注、借。这句话记录在班固的《文艺志》中。

注意顺序。许慎说“六书”是指物、象数、音、识、调注、辩,班固说六书是象数、象、象、音、调注、辩。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许慎的定义和班固的顺序。

总结一下,那就是按象形字、认识字、指点字、形声字、注音字、注释字、造字法来教。

比如先学象形字,太阳,月亮,山,四川,都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这几个字是这样写(画)的:太阳、月亮、山、川都是图形,形象点就是简笔画,所以用方块字写就好了,孩子不费力就能记住。

然后是认识字。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在新疆雷姆县发现的一幅“人放羊”的岩画。画中左边有一只羊,右边有一个人在弯弓射箭。不用问,这就是打猎。也可以说这是最早的“狩猎”一词。这种将两个画面融合在一起方法,可以称为复合图像,思维方式称为认识,造字中使用的术语称为“组合象形”。当然,这是一幅画而不是一个字,但认识字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

汉字里有很多这样的字。比如甲骨文中,木头是这样写的:,一边是横的,下两半是根。

于是,一木叫叫树,二木叫森林,三木叫森林;

休,一个人靠在树上,叫休,歇息休;

丹,太阳就是太阳,就是地平线的意思。合在一起,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叫做“旦”。这就是知。第三种方法叫做指向,就是在图形上加一个logo来体现。比如在上面,先画一条横线,再在上面点一点,表示顶部;

接下来在底部画一条横线,一点一点的展示出来;本,木下一点(表示树),表示是根,后来引申为根本的意思;凶,画个坑,上面有个“x”,表示危险。记住,这些单词和方法是孩子容易理解的。花几分钟把它们画出来,孩子就能全部记住。不信你试试。象形字,认识和指物比较简单,没有太大争议,就不多说了。但有一点我想告诉你,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效,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很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我也试着教孩子画画,稍微解释一下。一个小时学几十个单词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深刻而科学的道理。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象形文字。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开始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你可以带他去户外看看山川、河流、树木,然后用简笔画出来。孩子可以分辨出来(这种能力可能几个月后就有了,但我们不知道,因为孩子不会说话)。

这是一种形象记忆或者形象思维,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这种能力,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我曾经惊叹过一些天赋异禀的孩子的表现:写下一串不相关的数字,让孩子念一遍再复述,基本准确。但后来我了解了这些孩子数数的思维方式,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寻常。他们还用形象的方法记忆抽象的数字,如:1,2,3,4,5等。看完数字后,他们把数字记录成图像,然后说出来。只要稍加训练,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所以古人采用这种方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道理的。这种方法比我们现代的横平竖直背单词的方法要科学得多。比上面那种用不相关的图像记忆抽象数字的方法先进多了。刚才我们说象形文字是图形记忆,然后我们接着说认识和指向的东西。

我们上面说过,识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像结合图像场景的符号来表达意思,所以也叫组合象形字。要理解这个意思,需要用到两种思维方式:想象和联想。

指物,指物就是在图形和示意图上加上指示性的标记,提醒人们注意重点,引导思维方向,所以至少使用了两种思维方式:联想和推理。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古人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惊人地同步和相似。

比如我们给孩子讲“小马过河”的方式是这样的:先画一匹小马,孩子会先记住图像,然后加上一条河,让孩子知道这是一匹小马过河(联想),然后在河上画一个箭头,孩子就可以推断小马是从这里过河的。如果把这些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和造字的顺序对比,就会发现造字的方法是象形→会意→指物→

图像:单幅图像→组合图像→图像+指示器→

思维方式:形象记忆→想象联想→联想推理→这里有一条从形象思维逐渐演变为抽象思维的路线。象形文字从图形开始,逐渐向简单、符号化、抽象化推进,思维方式借助记忆、想象、联想、推理,逐渐向更高层次推进。(顺便注意一下,我们是这样安排事情的:象形-知-指物而不是传统的象形-指物-知物。我觉得这个顺序比较合理。从上面的新疆雷姆壁画可以看出,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中就有了合成图像的认识方法,所以认识事物应该与象形文字同时产生或稍晚,指称事物用符号引入,应该稍晚一些。所以东汉另一位学者郑重把六书的顺序列为象形和会意,把会意放在所指之前,也是合理的。(1)这是古文字的奥秘,也是孩子能快速掌握汉字的奥秘。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递进过程,是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过程。先做个总结吧。

总结一:现在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孩子多大才适合教识字?我的回答是:问题不是多大教,而是怎么教。如果像古人一样,把教识字看作是训练孩子思维的一种方式,那么就让孩子认识事物,画画,带他们去旅游,认识外面的世界,让孩子有记忆、想象、联想、推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越快越好;如果你把汉字当成一个思维不合逻辑的抽象符号,让孩子记忆,那就以后再教(其实以后再教也不合适)。

你说的没错,前面只是介绍,下面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让我们继续分析下去,你会发现一个越来越神奇奇妙的世界。当然为了准确,会有一些复杂的考证,但我会尽量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