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关于曹操x赵云同道中人(曹操x赵云)的文章。作者:林子

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毛宗岗评论《三国演义》说,“写得妙的人,没处可写,但又没处可写”,即小说善于运用对比、对照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个评论还提出了一个写作无中生有,写实有实的艺术命题。

“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形象地说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似乎从整体上把握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图景,但这本书在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都有很大的虚拟成分。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它不可能是一本有历史价值的书。这就好比清代学者章学诚在《冰陈记》中说:“唯有《三国演义》七分实用,三分虚构,使观者常为之迷惑。”

所谓“七事实”,是指作品中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重大事件都是根据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的,从而给人一种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详细描写中,利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配以作者自己的虚构想象,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根据史书提供的材料,借助想象和虚构,作者在虚构的同时也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连贯性,精心穿插故事,巧妙构思,采用传奇而非生硬虚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原是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孙权在濡须所作;在小说中,孔明借箭来描述他的巧妙计划。再比如著名的《三顾茅庐》,在很多作品中只是简单介绍;而《三国演义》由于人物塑造的需要,起到了诸葛亮配音的艺术作用,却用了八章,把这个历史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首先面临的是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有很大成就,就是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三国演义》采用了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

这种类型的刻画方法首先表现在它的单一性上,即重要的形象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形象的内在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特征足以支撑整个形象。如曹操的奸诈凶残;刘备的大度、仁义;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关羽的勇敢和忠诚;董卓的残忍;周瑜的小心眼等等。其次,它的特点是稳定。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其他因素基本稳定,缺乏纵横两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经典的沉默状态。比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就是因为他掌握了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烧博望坡就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自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