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们的小助手说,当她听到蒋欣在《小舍得》中的讲话时,她感到头疼。事实上,蒋欣并不吵闹,她的声音也不尖锐。我认为让她头疼的是蒋欣扮演的田玉兰所表达的内容。

田玉兰有一个儿子,他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儿子是她的勋章、盾牌和奢侈品。回去探亲前,她儿子刚考了第一名,她大笑着说自己的状态就像整张脸,年轻了十岁。

她在家里设立了荣誉柜,空出来的C位留给含金量最高的奥数。她还说,只要儿子得了二等奖以上,她就可以不化妆出门。

亲戚聚会上,母女俩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歌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当场表演了一首歌。

田玉兰马上把话题转到各种线索儿子的学习成绩上。吃水果前他得说英语,忘了面子就会拉自己起来。

明知道儿子发育不全,没有天赋,其实是在夸他只爱学习,考试总是第一。

最离谱的当然是当场命令孩子背圆周率,并骄傲地宣布:我儿子能背2000!

除了申请吉尼斯纪录还有什么用?只能浪费孩子的脑容量。哦,可能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李楠不舒服,他也有孩子,成绩也不怎么样(宋佳)。

就连田的丈夫也受不了这种报复性的日光浴,多次找机会打断她,但她总是回到学习的话题上。炫学的终点不是炫,而是对他人的威慑。比如我儿子上了辅导班。你参加了吗?为什么不呢?你不能这样,耽误了孩子。

另一次聚会,她脱口而出:你得给孩子报班。一直这样倒数也不是问题。

结局是迫使李南的女儿羞愧地哭泣,并在极其不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婴儿的干燥。这种场景太熟悉了。我经历过不止一个强势而陌生的人在各种场合用不容置疑的不容我插嘴的语气问我:

为什么不买学区房?

为什么不移民?

你为什么不报个早教班呢?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你为什么真的关心孩子的未来?你真的担心自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吗?当然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向你推销什么东西,或者是证明自己的智慧以获得优越感,或者是寻求同龄人,因为他们对那些花了很多钱的教育方法并不那么自信。加入的人越多,风险越低。

带人入伙的心态,有时能让他们暂时显得大度。田玉兰将与她的主要竞争对手李南分享教材,她的女儿无论如何学习都赶不上她的儿子。

鼓励其他家长举报在外办班的数学老师——老师办班肯定是错的,但举报的原因是她儿子考试没考上第一。因为是同一个性格不好的老师,当她是一个能让儿子进名校课外金牌班的老师,她不担心他的性格会影响孩子,乞讨,送礼,吵架,只要能进他的班。

剧中有一个细节。田玉兰对他的儿子非常粗鲁。回家看见他在玩,就骂他,说孩子不听话。

听说他能拿奥数金牌(实际情况很不稳定)。突然,他的脸像花一样绚烂,他拥抱并亲吻他的儿子。他回心转意,夸他懂事、优秀,深情地、爱怜地说:再玩一会儿!

但是,一听说孩子要踢足球,我马上反对,怕他失了心,让他看对身心更有害的电视。

这段话可能不会让观众那么舒服,但是很现实。田的丈夫说,她考得很好,但没考上。我们总喜欢说,只有父母才会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我承认,从概率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是世界上最心甘情愿,最不计成本的爱。父母为子女而死的例子有一些,但在其他亲密关系中很少见。

但是,也有一些父母爱孩子是有条件的。中国人常说“养儿防老”是条件,从中可以衍生出很多要求:他要上好学校,找好工作,选好配偶,这些都能为防老做贡献。

孩子太小,实现不了宏伟的目标。第一,他们要承担“挣面子”的任务。相对于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的孩子,他们学习更好,天赋更高,这是最容易达到面子荣耀的。

田玉兰这个角色集中了所有必须赢得面子的因素。她的母亲是一名护工,在护理了建筑设计院的副院长张国立后,成了他的妻子,而他那从未沾过水的原配,只能带着女儿李南离开。

田玉兰的生活费、大学学费和结婚嫁妆都是继父提供的,这让自尊心无法接受,但她又不能固执地拒绝。她丈夫的家庭对她的出生不太满意,她母亲在李南和老人诺诺面前也很被动。田玉兰很强,但她不具备成为大师的能力。她的工作也带有一些隐喻:商场主管,夕阳产业。婆家有钱,却没有野心,不能成为她的战利品。

李南分析说,田玉兰有一种“缺乏”感。事实上,李楠生活并不容易。她爸爸在她高考前两个月结婚,她要养活被打瘦了20斤的妈妈。自己结婚的时候,她固执地拒绝了父亲给的嫁妆。

只是这些苦难让她在田玉兰面前获得了道德优势。此外,李南的工作、配偶、父亲和继母都对她小心翼翼,这足以让田玉兰感到自卑和不平衡。

田玉兰能打败李南的只有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起初,表现得很冷漠,但在田的持续攻击下,她无法保持优雅,人们很难不受周围人的影响。

“虎妈”是东亚社会很常见的母亲,虎父很少见,因为男人天生怕麻烦,爱躲躲藏藏。我的一个朋友,纪毅,多年前采访过郎朗和他的虎爸。郎朗独立后不久,就为父亲设了一个办公室,让他远离自己的视线,沉迷于名利。

通常一个成了人才的孩子,不会和虎妈那么疏远。孩子长大了,明白了母亲不仅仅是严格,更是辛苦。我发了一条微博说我小时候学乐器完全是浪费时间,但是留言我爸妈都可以理解。“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我还是感谢父母逼着我学乐器。

田玉兰式的父母代代相传。没有人希望这样的父母是自己的孩子。当他们成为父母,心态就变了,爱什么位置的人就爱什么位置的人。

当妈妈变成虎妈,她们让孩子难堪,也让自己难堪。一个细节是,田玉兰和数学老师大吵一架回家,发现老公在打游戏,火上的鸡汤跳了。生气之后,她卷起袖子开始做饭。此外,她对每个孩子的论文都做了详细的评论,就连不喜欢她的李南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努力。

在昨晚的故事中,田玉兰为了让儿子进金牌班,让儿子放下面子,公开向数学老师道歉,这也是大家会理解和同情虎妈的原因。

但是她话很多,只是不容易换个方式夸自己,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儿子听说不能上金牌班的时候松了一口气。

如何评价这段爱情?它既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妈妈们不用那么累,也不用担心孩子未来30年的生活,就像田玉兰老公说的:有车有房有产业,我们的儿子不用担心。但出于危机感和责任感,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缺失,金钱和时间都被填满了。

自私地说,一切都是基于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与孩子的需求无关。当然有人会说,孩子懂了,懂了就后悔了,但是父母真的懂吗?父母的愿望无非是让孩子从事科学家、教师、医生这类社会地位很高的所谓职业。事实上,他们对这些行业的了解比他们的孩子还少。

而如果这一折腾没人欣赏,兴奋度就降低了50%。你必须得到周围人的赞美、羡慕和嫉妒,否则就像夜游一样,所以你必须加入群或者开通短视频号。

一旦有人旁观,动作就会变形,会在不知不觉中压迫到孩子和他人。这时,孩子的愉悦感就会让位于父母的愉悦感。这不是自私吗?不要说对孩子没有遗憾。对于他的未来,如果孩子理性的说要每天睡八小时保证发育,晒两小时太阳预防近视,大部分家长是不能认同的。在我经常看的一个教育论坛上,说到一个学校通过反复刷题,晚上12点不睡觉来保证成绩,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家长很支持,老师很负责,处理能力强,这样一个学校才能吸引到好孩子。

“好孩子”这个词挺刺眼的,明显是功利的判断。分数高的是好孩子,分数低的呢?坏男孩?田玉兰每次夸子游是好孩子的时候,也是在评判别人家的孩子。

更何况,所谓的好成绩,不过是五年级学生在高一高二的知识,真实地反映了家长们急于逃离的现状。他们有自己的俚语,“处理能力强”意味着“普瓦”可以改成“牛娃”。但是对于像剧中米淘这样智商140的孩子,父母即使想尽办法母乳喂养也摆脱不了,怕有些父母生气孩子跟不上自己。之前论坛上,某校毕业生被布置了很多作业,一旦进入高中,成绩就开始下滑,因为高中大家都开始熬夜,可怜那些熬了九年的娃娃。

在小舍得里,宋佳和大卫是理想化的父母,鼓励教育。她女儿考试的倒计时被田玉兰戳到了。她坚定的告诉女儿,你是最棒的,一次两次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

这部剧也展现了一个不缺席的父亲。大卫不仅能给她梳头,还能帮助她女儿学习功课。

有一个场景,他们受不了周围环境的压力,去上了辅导班。他们一听说孩子要待两三个小时,中间只能休息几分钟,马上掉头回家。

他们的女儿在倒数考试中被同学嘲笑,大卫说了一些看起来像鸡汤的话。比如要成绩就笑。

女儿对他发脾气,指责他给自己补课。大卫反而开心地说:这说明我女儿有上进心,在乎成绩,我应该开心。这就是把孩子感受放在第一位的父母。

有趣的是,观众在发现田玉兰令人窒息的同时,也觉得李楠夫妇有些悬,仿佛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真的只能有一种父母。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北京人的晚宴。像田玉兰一样,我丈夫无法控制自己,让孩子们在公共场合说英语单词。结果没人管,而另一个同样两岁的女孩时不时给大人递水,大家都夸她。他回来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了?

看,只要没有展示环境,父母都是孤独的。

在昨晚更新的两集里,田玉兰做了两次跨界动作。一种是胁迫钟点工的女儿退出课外辅导班,给儿子腾地方。

另一个是我初高中时听说孩子当班干部的经历,就去拉拢父母,自己操纵学生选举。弹幕觉得她太过分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很现实。每次蒋欣累得流泪时,她都觉得自己真的累了。

田玉兰之所以能得到很多人的理解,是因为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巨大的,她不愿意听一些杂音。她的行为非常符合中国的养老理念:付出就是回报。以这种方式长大的一代人不自觉地认同他们的父母,尽管他们为此流过很多眼泪。

这种热潮短期内不会退去,除非我们像北欧人一样对现在的生活满意,蓝领和白领同工同酬,社会地位相同。或者说年轻人的上升通道五花八门,或者说通道收窄到平躺,让田玉兰这样的母亲完全放下执念,专心生活。

但是,电视剧也有它的实用功能。编剧指出,很多家长依赖培训班是一种从众心理。喜欢攀比的父母也可以通过田玉兰照照镜子,或许可以对他们的孩子不那么苛刻。

我希望有更多“自私”的父母。奋斗永远不晚。梦想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实现的。完成自己的梦想更甜蜜,孩子也会更尊重你。第一步,网名不是妈妈,而是有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