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梯早教
好久不见的闺蜜突然打电话来跟我诉苦,说我最近压力很大,因为孩子周末需要接送去兴趣班,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是孩子的学习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老公也不理解,说她不顾家庭。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即使老公不支持,她也不停的泼冷水。
不可否认,作为母亲,她真的很用心。孩子一岁多,就要上各种早教班。三岁上幼儿园后,他会开始上各种兴趣班。现在孩子刚满四岁,周末报了四个班,英语、舞蹈、乐高、绘画。
她去了很多培训机构,听了很多课,最后选择了几家优秀的培训机构。因为离家不近,不在同一个培训机构。周末两天,要么在上课,要么在去上课的路上。她跟我抱怨,周末比上班还累,大人都已经累了。那么,孩子能从中获得什么乐趣呢?
很多家长都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所以在各种兴趣班投入大量资金,却忽略了我们的孩子现在能学到什么,最需要什么。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孪生爬梯实验”。
本实验中,弟弟从出生48周开始,每天都在做15分钟的爬梯训练。摔过无数次,哭过无数次,爬起来无数次,6周后,也就是第54周,他已经可以独立爬楼梯了。
期间哥哥没有做任何相关的训练,只是在第52周开始了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然而仅仅2周,也就是出生第54周,弟弟就已经可以独立爬楼梯了。
后来,格塞尔在不同领域对数百名其他年龄的双胞胎进行了实验。基于实验结果,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当身体不够成熟的时候,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和改变。
换句话说,孩子在身体条件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阶段,只有准备好了,学习才会发生。如果孩子在身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学习,只会浪费时间。
网上有一项研究比较了早期教育的两种模式,玩耍和学习,证明了识字和识数等学术训练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相应的考试成绩,但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只有在1-3年后才会消失。
我看过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家长深思。
1968,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OPEN”的第一个字母“O”。母亲非常惊讶,因为幼儿园教的是字母“O”。母亲表扬了女儿后,转身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因为她以为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把“O”描述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之类的圆形东西,但现在孩子已经失去了这种想象力,斩断了她的幻想翅膀,要求幼儿园赔偿伊迪丝654.38+00万美元的恒常精神残疾费。
最终结果出乎意料,幼儿园败诉。后来,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现在美国民权法规定孩子在学校有两项权利,1。玩耍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
著名童话作家皮皮鲁的父亲邓元杰先生认为,如果把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了。但“输在起跑线”只适合短距离比赛,比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不怕输在起跑线上。相反,赢在起跑线上的马拉松运动员,往往起得很早,赶着晚集,因为他们没有保存体力。
我们不能只估计一个孩子十几年的寿命。孩子的人生就像参加马拉松比赛。他是否提前起跑并不重要,因为马拉松比赛的特点是笑到最后的人赢得比赛。
现在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条件,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情能够被理解。然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就算孩子会学,也是机械记忆,对以后的学习帮助不是很大。更有可能是孩子因为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赢在起跑线”是一个没有教育理论支撑的商业教育谎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代表孩子赢了人生。对孩子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过分关注起点的输赢,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还会导致智慧、健康、想象力的过早透支,导致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多陪孩子感受亲情和自然,而不是为了“起跑线”而剥夺孩子打球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