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幼儿教育古诗三百首

#婴儿#引言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朵精美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后人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潮。以下是唐代幼儿教育古诗300首。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中幼儿教育古诗三百首

夜深人静时的想法

朝代:唐朝|李白

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已经有霜冻了吗?

我抬起头凝视月亮,低下头,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觉。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在异国特定环境下,在一瞬间制造出来的幻觉。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白天忙忙碌碌,还是能冲淡自己的悲伤。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涌起思念故乡的波涛。更何况是在月夜,更何况是在霜冻的秋夜。“可能已经有霜冻了吗?”中的“怀疑”一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误将床前照着的冷月当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写了皎洁的月光,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也衬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与凄凉。

另一方面,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动作和方式的描绘加深了乡愁。“望”字照顾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说明诗人从发呆变成了清醒。他眼巴巴地盯着月亮,不禁想到自己的家乡此刻也在明月之下。于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结论。“低头”这个动作,描绘的是诗人完全陷入沉思。而“想”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故乡的老兄弟、亲戚朋友,那个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逝去的岁月、过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一个“想”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阿明胡应麟说:“太白的绝句都是用文字写出来的。所谓无心工作的人,就是没有工作。”(《诗内编》卷六)王世茂认为:“(绝句)盛唐只有青莲(李白)和龙标(王昌龄)两人极有抱负。李更自然,故居。”什么是「自然」和「无心之功」?这首《静夜思》是一个样本列表。所以胡特地提出来,说是“古今之奇也。”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致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叙事的口吻来描述远方客人的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只是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难免在心头荡漾;更何况是月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上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描写月光,在古典诗词中也屡见不鲜。比如梁健文帝和肖钢的《宣普梁娜》诗中有一句“夜月如秋霜”。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在《春江花月夜》中,以“霜流于空”写下了皎洁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特别是构思奇妙。但是,这些都是在诗歌中作为修辞手段使用的。“已经有霜冻了吗?”这首诗中是叙述性的,不是比喻性的词语,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时产生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述的是客人深夜睡不着,第一次做短梦的情况。此时庭院寂寥,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打在床上,带来一股清冷的秋寒。诗人一眼望去,模模糊糊,恍惚中,真的好像地上结了一层白霜;但仔细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着他抬头,一轮娟娟素灵挂在窗前。秋夜的空间如此明亮干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但是很冷。对于孤独而遥远的旅人来说,最容易触动他们对秋天的思念,让人觉得客情萧条,岁月飞逝。盯着月亮看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冥想中。

从“怀疑”到“抬头”,从“抬头”到“低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生动画卷。

就四首诗,写得清新朴实,清晰如词。它的内容很简单,但同时也很丰富。这很容易理解,但它是无穷无尽的。这位诗人除了已经说过的话外,没有多说什么。它的构思细致深刻,但也是脱口而出,不着痕迹。从这里,读者就不难理解李白绝句中“自然”和“无工无心”的美妙风景了。

2.唐诗中幼儿教育古诗三百首

春天的早晨

孟浩然[唐朝]

春日的昏睡病不知不觉打破了清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打扰了我的睡眠。

一夜风雨,落花多少。

做出赞赏的评论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睡醒的瞬间进行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这首诗没有使用直接描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他瞬间醒来时的“春晓”(春天的早晨),捕捉到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他热爱和珍惜春天的感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个诗人写的,他因为春夜的梦而不知道天亮了。当他醒来时,他听到房子外面到处都有鸟儿在唱歌。诗人惜墨如金,只用一句“四周鸟鸣”就表达了春晓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人们可以知道,正是这些鸟儿欢快的歌声唤醒了慵懒沉睡的诗人。可想而知,此时屋外已经是一片美好的春天,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春晓的可爱景象,使诗人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诗中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联想:昨夜朦胧中听见一阵雨声,如今庭院里摇落几朵花?联系到诗的前两句,这一夜的风暴不是风暴,而是微风细雨,送诗人进入甜蜜的梦乡,把清晨打扫得更加明亮,并不可恨。但终究会抖落春花,带走春光。所以“且不知折了多少花”这句话,暗含了诗人对春色逝去的淡淡伤感和无限遐想。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遇》诗中“春色关不住园,一枝杏花出墙来”,是从古到今的名句。事实上,与《肖春》在写作上有* * *相似之处。叶适把人引入墙内,通过一个视觉形象让人去想象,从一个红杏出墙;孟的诗把人引出家门,通过听觉意象使人产生想象。只用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风调雨顺、怪雨绵绵的繁华春天。两首诗都表明,丰沛的春天是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房子的墙壁,展现在你眼前,萦绕在你耳畔吗?

石步华曰:“诗尚文学,不可直贵。”这首小诗只有四行二十字,写出来却一波三折。第一句“春”字点出季节,写出春眠的甜蜜。“不自觉”是模糊的无意识。在这个温暖的春夜,诗人睡得很香,以至于阳光来到窗前,甜美的梦醒了。表现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第二句是关于春色,春日清晨鸟鸣。“无处不在”是指四面八方。鸟儿在枝头聒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鸟”就是“闻鸟”的意思。为了押韵,古诗的语序做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话化作回忆,诗人回忆起昨夜细雨蒙蒙的春雨。最后一句话又回到我的眼前,想起春花被风雨打得到处落红的情景,从欢乐的春天到惜春,诗人把爱春惜春的情怀寄托在落花的叹息上。爱情无比珍贵,惜春即爱春——那场蒙蒙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草树木的关注。时间的跳跃,风雨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有趣,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兴趣。

肖春的语言简单自然,完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浅意而言,风景是真的,就像从诗人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清泉,清澈见底,充盈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它,就像喝酒精醪一样,让你有醉的感觉。诗人通过感觉和理解找到了大自然的真正趣味和本质。“文章自然,妙手偶得。”这是最自然的诗句,是自然的声音。

3.唐诗中幼儿教育古诗三百首

江雪

柳宗元[唐朝]

那些山中没有鸟儿飞过,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踪迹。

河上的一只小船,一个渔夫在他的网虫蛾里;独自垂钓,不怕冰雪袭击。

做出赞赏的评论

柳宗元写的山水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客观境界相对幽静,而诗人的主观心境相对孤独,有时甚至过于孤独,过于冷清,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就是这样。诗人只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寒冷的画面: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一只小船和一个老渔夫在冰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的东西:世界是如此纯净而寂静,一尘不染而又寂静无声;渔夫的人生是那么的崇高,他的性格是那么的孤傲。其实这是柳宗元因为痛恨当时唐朝的没落社会而创造的一种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是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想详细描述的东西很简单,但它只是一只小船,一个戴着蓑衣和李帽的老渔夫,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钓鱼,仅此而已。但诗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不惜用一半的篇幅来描写其背景,并把背景做得尽可能广阔,几乎到了无限的程度。背景越广,主要描写对象越突出。

首先,诗人用“钱山”和“万景”这两个词,衬托出下面两幅“独划船”和“独钓鱼”的画面。没有“千”和“万”这两个字,后面的“孤独”、“独立”这两个字就显得平淡无奇,毫无感染力。其次,山上飞的鸟,路上走的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一般的形象。但诗人把它们放在“钱山”“万景”之下,加了一个“绝”“灭”字,一下子把最普通、最概括的动态变成了极端的寂静、绝对的寂静,形成了不寻常的景象。所以下面两句话以前是静态描述。因为放在这种绝对安静无声的背景下,所以精致,活泼,热闹。也可以说,前两句本来就是陪衬的眼光。按照一般的理解,勾勒出轮廓就够了,没必要花大力气去雕琢。然而,诗人就是不这么处理。这就像拍电影,背景的每一个角落都用多少次特写解释清楚,反映清楚。写的越具体越详细,就越夸张。后两句,本来是诗人有意描写的对象,结果变成了远距离镜头,缩小了许多倍,给读者一种空灵的感觉,看得见,摸不着。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渴望展现给读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遥远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诗末尾加了一个“雪”字,与“江”字连在一起的效果。

“雪”字覆盖了全诗。“千山”“万景”都是雪,让“鸟飞走了”“人消失了”。连遮阳篷和渔夫帽都被雪覆盖了。但作者并没有明确将这些场景与“雪”联系起来。相反,在这幅画里,只有姜,只有蒋欣。江当然不会储存雪,不会被雪覆盖,即使掉进河里,也会立刻变成水。而作者只是用了“寒江雪”一词,将两个关系最远的意象连接起来,给人一种模糊、遥远、狭窄的感觉,形成了一个远距离的镜头。这使得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更加集中、灵巧、突出。因为连河面似乎都积满了雪,连没有雪的地方也积满了雪,完全描述了大雪密密麻麻、厚厚的情况,完全烘托了水天一色的氛围。至于上面用了一个“冷”字,当然是指出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是安静地书写渔夫的精神世界。试想,在如此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不畏严寒,不畏风雪,忘记了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捕鱼中。他的身体虽然孤独,但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被照亮和美化的渔父形象,其实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可见“寒江雪”二字是“点睛之笔”,它将全诗的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形成了一个简洁概括的画面,也塑造了完整突出的渔父形象。用具体细致的方法描绘背景,用远距离的画面描绘主体形象;精细的和极度夸张的概括在一首诗中错综统一,这是这首山水诗的独特艺术特色。

4.唐诗中幼儿教育古诗三百首

王维[唐朝]

远远望去,山高云淡,颜色鲜艳,走近一看,只听得见水声,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仍然有很多花和花,人们去附近,但鸟仍然没有被打扰。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赞美的是一幅画。前两句写的是山清水秀,流水无声;最后两句描述四季花开,鸟不怕人。四首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铺直叙,韵味十足,易于阅读。全诗看似违背自然规律,实则是一个秘密的谜语,写出了这幅画的特点。

“远眺群山是彩色的”。远山含笑,彩山好。什么是有色的?清秀、俊朗、红、湿、绿、下垂是颜色,冷色的灰色也是颜色,诡异陡峭的图画也是颜色。只是因为它的远,才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它风光无限。这是一种“静境”,静境之美是第一句话所不能及的,因为有静心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就像那场春雪,一开始就把夏利巴人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没有浮躁,有的只是平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认为画里有水吗?一股泉水带着不可抗拒的善意倾泻而出,一种流动的美跃入诗人的眼帘。

“静听水声”的来源是“动态环境”,但“静”字又进入静态环境,宁静而深远。和第一句没有矛盾。诗人可以说他能够在动态和静态之间做出选择。有什么了不起的?太安静了,很难放弃,很难发现。这样我们才会靠近这首诗和这幅画,才会心灵和山水靠近。万物之美,只因“静”。沉默是一种美。在王羲之的诗中,就是这种“走在山阴路上,如镜中游”的美。声音和寂静都溶在了一起,完美的天籁之音!庄子所说的“天籁”就是如此。当“自然声”和“人声”“土声”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普通人不会说的自然声。

“春天还在,人也不奇怪。”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尽情绽放,最后把生命开放给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是花不凋谢,只是因为在画里。不仅如此,就是画中的花,到了春末,花都没了,悲伤的感觉无处不在。鸟儿并不惊讶,它们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已经结束,岁月已经流逝。留下了多少遗憾。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了一个梦,一个看不见的梦,但那种梦只有在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想起。但不可能得到是事实。诗人只能寻找世界上最后一件可以用淡淡的沉思寄托感情的东西。人走了,花留在空中,鸟不惊,人再来,没有永恒的美,所有的美都会藏在幻觉里。

5.唐诗中幼儿教育古诗三百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朝]

紫色的薄雾被太阳光照亮,瀑布悬挂在山前。

高高的悬崖绝壁上,仿佛有几千英尺高,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堂坠入人间。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第一句“日照香炉出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似香炉。由于瀑布的缘故,水汽蒸腾,在灿烂的阳光下,仿佛有一个顶天立地的香炉,紫色的烟雾在冉冉升起。一个“生”字形象地描述了烟云升腾的景象。这句话为瀑布设置了宏伟的背景,也为下面直接描述瀑布渲染了气氛。

第二句是“遥望千川悬瀑”。“遥望瀑布”一词照顾到了“遥望庐山瀑布”这个标题。“悬千川”是指瀑布像一个巨大的白练,从悬崖上直垂到前方的河流上。“挂”字由动转静,生动地写出了远处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勾勒出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中白练挂,激流冲下山来,构成了一幅华丽壮丽的画卷。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振振有词,铿锵有力。“飞”字生动地描绘了瀑布喷涌而出的情景;“直下”既形容山高坡陡,又表示水流之急。天直落,势不可挡。

诗人还不满足,又写了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让他想从天而降,惊为天人。“疑是”值得玩味。诗人明明是恍惚中说出来的,读者也知道不是,但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更生动,更真实。秘密就在于诗人之前的描写中已经孕育出来的意象。高耸的香炉峰隐藏在云雾中。看着远处的瀑布,就像从云端飞下来,坠落在天空中,自然联想到一个星系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定九天”的比喻虽怪,但并非凭空出现在诗中,而是从形象的刻画中自然浮现出来的。

这首诗在比喻、夸张、想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立意独特,语言生动,洗涤明亮。苏东坡很欣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落脉,古有谪仙”。“神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实是身体描写和抒情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