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市场很乱。为什么会这样?你怎么想呢?

媒体调查发现,家长对早教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很多家长已经从前几年的“要不要上”的焦虑,转变为对上什么样的早教机构的谨慎。一些“高大上”的早教机构,经常暴露出办学资质不足、师资模糊、很多课程东拼西凑等问题。

有评论说,早教市场的“疯狂”源于家长的疯狂,听起来很振奋人心。毕竟专家一再强调,幼儿最重要的是“玩”。为什么有些家长不听呢?但是看到新闻报道很多老师也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对早教的认识和管理必须提高。

《2018中国早期教育蓝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早期教育市场规模可能超过2000亿元,家庭对早期教育的消费水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最高支出500-1000元/月,占比超过40%。应该认识到,家长对早教市场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政府有必要对这种消费需求进行适当的干预,使其降温,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和规范工作。当然,如果单纯的推广降温,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不难发现,家长对早教的诉求并非“应试”:有的家长希望通过参加亲子培训班,让孩子未来更加健康快乐;有些家长期望孩子参加培训班后,在思维、习惯、人文素质等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说,这些育儿消费的理性诉求,早教市场是可以满足的,也是必须要满足的。早教市场只要遵循国家规定和科学育儿的要求,没必要一棍子打死。

真正的问题是,一些早教机构根本没有培训或教育资质,一些机构的课程东拼西凑,缺乏科学安排,一些培训机构涉及虚假宣传...父母卡在“只选贵的”和“只选贵的”的模式里。受此刺激,早教机构的价格越来越离谱。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关部门应该做点什么,给公众提供可以借鉴的信息。

在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家长为了选择早教机构,会付出很大的精力去调查。相关部门清理违规早教机构也不是不可能。如前所述,早教机构的问题多涉及不合格和虚假宣传,但我国在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相关部门完全可以依法清理。在虚假宣传方面,《民促法》规定,有关部门可以对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的人员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以责令其停止办学或者吊销办学许可证。在这种背景下,早教市场的监管就成了有关部门要不要管的问题。

众所周知,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今年已经在全国展开,这项工作的力度和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这次治理更多的是关注中小学对应的培训机构,早教机构的存量不够。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毕竟,成长中的早教市场不能等到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