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湘松简介
赵诗、词、书、画、戏五绝。当时有很多人向老师求教。诗歌和古文是最耗费精力的,绘画、书法和戏剧算是业余时间。陈石说他“诗快,成于唐宋之际”。“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也多次敬慕手稿求教,谦虚地称自己为弟子,并评价赵茜“诗摇少陵法,笔磨昌黎雷”,“声直天地,诗名天下”。赵茜的诗友杨曾祺从北京赴任时,一夜之间写下了60首送别诗,在北京引起轰动,被广泛传诵。陈建和说“其一生诗文千余首,词源如倒峡,川内山川吟诵数遍,古风浑厚,体幽婉约”,都是真实的评价。他与著名画家张大千成为挚友,经常为张大千的画题诗题字。郭沫若对他非常尊敬。他早年模仿过赵子。解放后,他还和周善培集资出版了《湘歌诗集》的前两卷。当代著名学者唐振昌说:“王先生诗为第一,词为第二。”
赵茜一生勤奋好学,读书不倦。他真是“读万卷书,下笔如神”。家里有几千本书,很多都是精心评论的。今天,成都草堂有赵和杜甫写的四首诗。他的散文多为散文,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五龙寺至今仍有碑刻。赵茜的诗论古精今用,善古体、法、绝,尤擅五律。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但当时无法施展,就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了山水之间。陈石评价吴增五游巫师、一游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时说:“他的诗充满了蜀山蜀水之美。”。
赵茜的一生也算得上辉煌,风光无限。从宋巴启蒙到二等秀才,他被选到庶吉士国子监,在京城做官,在四川任教。他名扬天下,弟子辈出,大多一时。担任御史时,因弹劾清太子奕劻、邮传部盛宣怀、四川巡抚赵尔逊而被称为“硬汉”。他还以热爱山川而闻名,曾游历过甲午、重庆、三峡、岱岳、罗松、一阙、五岳等地。他每到一个现场,都有很多诗词书法作品。一代伟人已逝,在山川留下诗画也是一大乐事。
的书法,早年学颜(真卿)、刘(公权),气势恢宏,结笔得三摩地。中年学者苏(东坡)、黄(谷)、糜(赋)、赵(孟赋)等,以及《神教序》、《易》、《书谱》、《欧阳父子》、《隋碑》等。,都是一手一个,当他们的个人风格都已经展现出来的时候,都是和谐的。晚年五十岁后,临摹北碑,与六朝并流,博采众长,练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雅淡风格。陈建和认为他的“书法是最有技巧的,而且一开始就接近欧阳晓之,后来又涉及汉魏的碑,特别是北魏的张梦龙,所以他的作品严谨、密密麻麻,百年难得一见。”这个评价比较全面。容县的抄写员最受欢迎,当时有“容县赵字”之称。
晚年的赵茜特别擅长写大字,线条粗砺,技巧刚劲有力,趣味淳朴。如今,荣县大佛寺、乐山凌云寺、峨眉山五龙寺、成都“辛亥秋道死碑”都有赵茜题字,四川名胜古迹题字更是数不胜数。小星书法充满了优雅、变化、不知疲倦和个性。其雅多来自赵(子昂),雅则来自苏、黄、米,并借北碑之力、趣而转化为自己的风格。是晚清书法的代表作,书卷气极强。他的书风在当时很流行,对四川书风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不少学习者。全国各地都有很多抄袭者。郭沫若很推崇他的书法,他早年就学习了赵字。赵茜正处于晚清康有为倡导碑派至上的时代,天下人皆学北碑。大部分人没能从碑中吸取教训,却把字写得坚韧无味,进入了野路子。然而,赵茜的书法非常巧妙。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题跋并重的原则。最后,他的书法风格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飘逸灵动,蕴含筋骨。他将碑帖完美结合,独树一帜,成为晚清书法界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代杰人。他认为“诗词书法各有风气,唯英雄能立于风气之外”,他真的是书法界的英雄。在四川,甚至有人评价他是“眉山苏东坡以来的诗词书法第一人”。
赵茜的书法多为行书、楷书,偶尔也写隶书,很少流传。书法家许解放前曾见过一幅,觉得古雅非凡。赵茜的行书凌厉沉稳,字体结构内紧外松,与宋代黄庭坚的行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笔画有圆有方,字形多为竖长方形。行距、字距一般比较稀疏,但他的动作非常出色,无论大小,作品都充满了精气和飘逸,书法也严谨,没有一丝懈怠。他的风格在当时很受人们的欢迎,许多模仿者,如他的儿子赵元开,他的弟子周善培,谢迟,陶良生,余仲英,向楚和他的同乡吴祖远,都很有名。推崇模仿的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还成了一个学派。赵茜给他的朋友们回了每一封信。不管他写了多少,他以他的精确工作而闻名。他曾说:“信无所不包,能言百字而不失书卷气,不可轻功。”在他的书信中,很多都是关于艺术的,很多都很有见地,得到他书信的人都视若珍宝。
赵茜认为,“书是高雅脱俗的,所以学书必须从自学开始”,“一切必须从规矩开始,遵守规矩者极为正直”,“后人要从古代学习,懂得古今风俗的判断,以定制自己的风格”,“天之有才者如书于南,胜之气者如书于北”。南方多工北方拙,拙近古,工近今。各有利弊,互帮互不相让。”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他还对许多古代石碑作了注释,只有寥寥数语,便切中要害,为今人所推崇,成为后人学书的理论依据。挚友余仲瑛《赵茜书选》序曰:“其书法,始于颜(真卿)、赵(孟頫),但中年以后,严而重之,直追唐宪、,非一家之规。封面是由于他的学习和提高的气质。至晚年,六朝并合,秀场古朴,别具风格,自成一家。”中国书法已被收入一个特刊。
赵茜的书法不仅优美苍劲,而且在楷书的架格结构上也有独到的创新。所以荣县人爱书法,习惯临摹他的几个碑文,如颜(颜真卿)的《存桑学堂碑》、褚(隋良)的《詹长坡先生墓碑》、《张序堂墓志铭》,以及《文学故事》、行书《本君》、《七律碑文》等。四川人特别敬重他,说他的书法是“一时之冠,百年也鲜有人能及”,所以赵茜的字被称为“荣县赵子”。
赵茜的绘画始于1918年。一开始,他用倪云林的笔法,以简单和微妙的方式捕捉精神,显示出他的穿透力。色为丹青,形为山水,甚至还有佛像、羽鹰等人物。陈建和认为这是一种只有通过“不食人间烟火”才能达到的境界。他很少画大画,所以不画山和峰,多是速写,画的意境很高。赵茜不卖画,画大多是供他自己娱乐的。他经常把它们送给亲戚朋友,留给家人纪念。所以世人难得一见,他也很珍惜。偶尔,他会以很高的价格出售它们。人们说:“湘宋词人赋有过人的才华,以妙笔画山水,描白石,得新生”,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当时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
从1921年开始,54岁以后,看到各地需要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在荣县西街(现为西街241号店铺)挂润格,公开卖书法(荣县人善书法,城前有李、余湘瑶、曹,后有刘、杨允恭、杨元佛、郭)。当时四川军政学界商界求书法的人络绎不绝。晚年的王先生有钱了,借助写作,受益匪浅。
价格标签以海洋为单位计算:
对联十元,条幅八元;屏风尺寸每间20元,中堂每件12元,折扇书画每柄10元,折扇除外,全部以六尺宣纸为准,六尺以上每尺加两元,未命名尺寸无定额。红白喜事文联不肯写(他讨厌阿婆的奉承话)。
从此,赵茜的书法挂在四川各地,是荣县富裕人家的客厅,还是大商、茶馆、酒楼,以求高雅。当时,四川有许多军阀、官僚和大亨通过客户或汇款向赵茜索要书法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仁寿县文公场的军阀常东安。他升任29军军长后,刮了不少人的钱,急于在宋的母亲10岁时迎娶她,想借生日仪式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以此来孝敬祖先。于是在文公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新建了东嵩寺。为了向别人炫耀,1930任命一名副官,持20军军长田的介绍信,专程到荣县,乞求为其生日作序,以便镌刻神社,使之永久化。虽然他派出的副官向赵尧老致敬,但他还是在荣县等了半年,才拿到赵茜写的《东朱耷本唐吉》一文,约400字。事成之后,董又给了海洋两元钱作为奖励。
赵茜的行书,尤其是小字行书,尤为精美珍贵。在文学院时,他对学生文章、诗词的评语,以及平时用信笺写的笔记或题字等字迹进行了修改。他一背离自己,就有人临摹,挪作他用,原作作为珍贵的书法铁卷珍藏。比如赵茜7月5日手写的“七夕”题词,很快就贴在了教室前面,而且已经是临摹的样本,手稿已经被替换了。赵茜的行书笔墨可谓用字精致,笔触生动,粗而不平淡,细而不细腻,超凡脱俗,个性鲜明,极富书卷气。
赵茜一生治学严谨,勤奋自律,从小到大,从未偷懒。他一生读书,学诗,学书画,孜孜不倦,诗歌成就最高。梁启超对此评价为:“直声于天地,诗名于天下。”光玄、界闽派领袖陈艳评价向松诗:“亲近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认为其词清挚,美景出于自然之情。”梁启超曾回忆说,民国初年北京的宋诗读者很多。每一张纸都来自舒,大家都想先睹为快,挥挥老拳。赵茜品了三首《话题广,住在墙上》的歌,又笑又骂,想得巧妙,传遍了一天。
从1915年开始,易先生就喜欢填词,两年内得了三百零三首。1917年,亲友在成都图书馆刻成《相送词》三卷。
以下摘自名人对赵茜诗歌的评论:
就文字而言,王先生既精固又狂傲,但爱写散文,尤其是桐城派古文。现存的有:成都草堂寺、乐山鸟佑寺碑刻。在荣县境内,散落着蚕桑派碑、张旭堂墓志、詹昌坡第一尘墓碑等碑刻拓片,并收藏有文学书籍。以前博士、刘大夫(裴村)列传,为巴县志撰写冉慈、刘简、彭等20余部列传,1921年至民国1928年王先生专修【荣县志】,为主要作者或定稿。
王先生一生学诗文,读经、史、儒、聚危。其策略,先通读以见全有,再精读以明其要点,同时不断地讲其精辟之处,提其玄机,无丝毫遗漏,最是引人入胜,讲究入心。
除了经典和历史,我特别喜欢看《庄子》、《离骚》、《杜少陵》、《韩昌黎》、《苏东坡》和《历代名人选集》。中年人喜欢看佛教书籍来探讨哲学。积累了十几年在容县家乡、重庆、上海等地讲学的口碑,在国内赢得好评。
王先生教诗,最能评说唐诗各个时期的主要倾向、作者风格、研究重点。初唐诗风优于六朝诗风,从盛唐的王、李、高、岑、到中唐的昌黎。白居易又变了。后来,刘长卿、李商隐和牧之都出名了。不过长清不是玉溪,樊川可比。到了唐末,也不过是皮和地。而整个唐朝的人,都没能明白子辅心里想的是什么,要勤奋,要准备充分。读书人可以比杜甫更深,尽心尽力就好。
王先生精通诗文,尤以写诗、评诗见长,平时对诗歌评价一般。诗友先生,他人遗风,皆研究宋诗,并为大家重视王和杨承斋。有梅万龄可超王之说,而陈先生唐宋传记并重,不可偏废。《诗一宝诗话》包含了他的许多理论。
写诗有五绝五忌:要有意味,要雕琢,要字字珠玑。题目要针对内容,不能含糊,长期看前人的名篇。需要仔细分析和体会,不能马虎。避免刺耳的三村方言;避免油腻、泥泞的江河湖泊;避开香,因为它空洞无味。不要凑合文字,尤其不要以诗求名,随便刻。写法是鼓励八代精英学习唐宋之理,骄散并重,以散文为主。萧统的《昭明文选》,姚基传的《古字编》,曾国藩的《经史杂记百则》被列为必读。还说‘古人之佳作,必有长见识,气势,神韵,气味,重要的是学者之精。指出仿古人者,不擅退韩,而能尽去古形,取* * *。虽然有模仿,但是不太好找* * *。比如汉代的杨和唐代的刘武侯,他们研究古代,看起来太像古人,都不是什么杰出的大师,最终都只是一种病。先生不在的时候,家里藏书千万册,他尽量用细字,细细品评。对上面列出的主要经典和历史,以及杜少陵和苏东坡的著名诗集有一些评论。成都草堂寺有杜甫先生亲笔所作的四首诗,可见杜甫先生的勤奋是有功劳的。
香颂诗的美与清新,赢得了巴山蜀水的神韵。比如赵西吉之前1890左右二十年代写的作品,现在能找到的,有“走过城市,世人知道我是谁”“上山下乡路年年细雨,尽在浅浅桃花”等七个字,“谁住山沟瓦房,一簇好林”“春色青山生,诗来白鸟”等五个字。赵年纪很大了,对日常生活漠不关心,所以中年以后也能抑郁,如“我无入深山之理,只为彼此挂念”“谁卖了卢龙塞,山海关盼夕阳”等,为国家大事担忧。其实,赵茜的看家本领不仅是诗词,还有香颂词,华贵典雅,近于稼轩。向松祚的造词比义法更严格,比一般传统文人更为逊色。
一九三○年(民国十九年),耿武秋六十四岁掌管文馆时,借重阳节登高即兴。他在诗中写道:“安居乐业难,昭翁比苏公更闲。”而“秋夜闲谈是闲言,诗如无斑之虎”这几个字,更是屡屡被人赞为“绝无穷途末路”,聪慧过人,所以他一生写了几千首诗和文章。现在流传于世的有137首《北游》诗,写于1892年重庆至天津途中,至三月北京。1909年后,任江西道监时,常与遗风、罗素公、杨山谷等诗人在京饮酒,写诗十首,多发表于《诗诗话》。如留居渝沪讲学,游历西游、峨眉、鸟友、成都等地,描写沿途山川,或写最深情的诗,写农村杂诗,均收入1956年由老郭(莫若)发起,江永、尹世功协助,周善培作序的《湘歌诗预集》两卷。他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解放初,郭沫若筹集了一部分印刷经费,在上海发起印刷了《相送诗集》第一卷,共录诗1300多首。湘宋词313首,刊于民国七年(1,918)。近年来,四川出版了《香颂诗话》,收录了500首诗。
1902年,赵茜在自贡看木偶戏《活着的王魁》,认为焦的失面不温柔敦厚,于是对川剧打了九折,随后的《送别》、《听休》、《它的到来》也打了七折,成为焚香全场。我很珍惜最后的七折和《渔父之剑》《消弭三害》等其他剧本,已经失传,无处可寻。他的作品文字优美,格调高。当时梨园里的著名演员竞相排演,川剧如火如荼。尤其是“爱情侦探”是剧中一个绝妙的词,描写了女儿失恋,婉转动人。鼓手配乐后进入高腔,著名女演员的表演广为流传。就修辞而言,已经很迷人,很感人了。比如下面的丹娇歌词:“更静了,夜是忧伤的,月色像被淹的阳台,透着凄然的风。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深夜,我站在窗台上,晚上我在书房外来来回回。纸、笔、墨、砚都在我老公那里。泪洒空屋,只看一书隔秋水。“悲伤是在光明的地方。唐震昌说:“这部剧是雅俗共赏。难怪四川人人会唱,人人爱唱。”而赵茜一夜之间写出了《爱情侦探》,这也成为了川剧史上的一段佳话。
赵茜的名言:
“文章以器件知识为主,怎能站得住深情远韵的位子?”
“诗的问题在于经典的历史”
“杜苏的诗都是以学术能力著称的”
“诗歌有什么方法?胸怀大一点,诗入一耳。”
“每首诗必有一颗美丽的心,隐逸幽深,秀色无尘俗气。”
“诗五言以八代为基础,真挚真挚,而七言则是准唐歌,苍劲旷达,唐人尚在近世。”
“乐府分歌谣,出处是雅,出处是风。五言尚简,用的是乐府里的民谣,是风的遗风。”
“唐人重格调,东坡练气,练气胜于炼句”
“诗和书,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风气,但英雄可以立于风气之外。
“才子聪明者南嗜书,胜气者北嗜书。南满工北满蠢,蠢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互助并不矛盾,司杰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