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2.洛阳是哪个国家的首都?长安?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光武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点燃了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火种。一时间“天下追随者如流水”。项梁和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为帝,又称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郁参加起义,立赵谢为王,定都新都(邢台附近),建立赵国。秦朝的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了农民起义。公元前208年,秦国大将张寒率军北上攻打赵国,军队就在邯郸。赵军疲惫不堪,投降牡鹿,被秦王的离去所围困。当时有30多万人攻打河北的赵。此时巨鹿城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江·陈郁虽然率领数万大军来到巨鹿以北,却不敢出兵,筑起营墙自保。齐国和燕国援助赵的其他军队也被蚩的气势所震惊,他们都建立了一个基地,并坚持下去,不敢开战。

当巨鹿被围困时,赵向楚求助。楚怀王以为大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北上救赵。然而,宋轶被秦军的傲慢吓住了,在襄阳(今山东曹西安县)呆了46天,不敢前进。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轶,楚怀王封项羽为大将军。

项羽推进英布、普将军,率领两万大军攻打秦国。然后带领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沉了,把电饭锅砸了,把营寨烧了,只有三天的干粮。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力,来回九次,切断秦军通道,战果斐然。秦将苏娇被杀,王力被俘,自焚而死。战斗中,楚军“以一当十”,“大呼小叫”。救赵的众军,都在寨中观望,不敢出战。此后,项羽一次又一次地击败秦军,张寒不得不举旗,项羽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威望。

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30万主力,这对最终推翻秦王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伟大的作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这场伟大的战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编辑,成为历史悠久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和“袖手旁观”逐渐成为两个广为流传的成语。

昆阳之战

发生在重新开始元年(23年)的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战例。在这场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无畏的勇气和灵活的战术,一举歼灭了王莽大军的主力,敲响了辛莽王朝彻底崩溃的丧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萧条,百姓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政治,夺取政权,建立了新的王朝。但王莽上台后,“靠古人改制度”的做法不仅没有改善局面,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广大人民群众受够了,纷纷起来用武力反抗新的顽固统治。一时间,起义之火烧遍了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辛莽王朝彻底处于背叛和动荡的状态。

在当时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绿林和赤眉是最厉害的。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的中心地区推进。辛莽王朝不愿退出历史舞台,集结力量进行垂死挣扎,农民起义进入了最后的进攻阶段。昆阳之战就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辛莽帝皇四年(二十三年)初,绿林豪杰各部带着王莽主力东征赤眉,趁中原空虚,出兵北上,在水皮(今河南泌阳)消灭了王莽荆州兵甄宓和梁丘的军队。随后又在干阳(今河南新野东北)打败了燕友和陈矛,势力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在三月胜利的形势下,农民军开始萌发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二月,汉家后裔刘璇被推举为皇帝,汉制得以恢复,国号为“重新开始”。另起炉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阶段,王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日益被动。

另起炉灶政权建立后,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移入孟川地区。为了阻止王莽的军队南下,保证主力采取行动,重新开始的政权派王峰、王昌和刘秀指挥部分部队。燕友和陈茂军滞留颍川县时,迅速攻占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北)、燕县(今河南省盐城南)等地,围攻宛城。这为下一步攻打洛阳,与赤眉军会师,经吴冠希进入长安,从而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莽政权对农民起义军在重新开始中的战略走向感到十分不安,急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从对付赤眉转向对付重新开始军。三月,王莽派大将王毅、司徒王到洛阳,从各郡招募精锐士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南下进攻重新开始的军队,企图以优势兵力与农民军作战,一举拿下,以保宛城,定荆州,保长安、洛阳之安。

5月,王毅、王勋率部西出洛阳,南出颍川,与燕友和陈矛会合,迫使先期到达阳关(今河南蔚县西北)的起义军刘秀撤回昆阳。然后,继续向前推进,逼到昆阳附近。

当42万王莽军队逼近昆阳时,昆阳只有8.9万重新开始的军队。起初,在如何对付强敌的问题上,新军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些将领认为敌我兵力寡不敌众,难以取胜,所以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退回根据地,再作打算。但刘秀泽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拖延和消耗王毅军队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占宛城,然后伺机破敌。此时,王毅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要关头,将军们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峰、王昌领兵守住城池,派刘秀、李逸率13夜骑出城,急赴勉县、定陵调集援军。

王毅、王勋等人率领辛莽大军来到昆阳城下,将昆阳团团围住。这时,曾与绿林豪杰打过仗的严友向王毅建议:昆阳城易守难攻,另起炉灶的农民军主力在宛城一带。我军应绕过昆阳,迅速向宛城奔去,先击溃那里的重整旗鼓军主力,然后昆阳城可不战而败。而王毅等人凭借强大的实力,根本不听这种恰如其分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攻另起炉灶的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扎营100余处,猛攻昆阳。并狂妄地威胁道:“百万教师,太过分了,应该消灭。今天他们在屠城,在血泊中前进,在歌前起舞,却不快!”

王义军四十余万,轮番进攻昆阳城,挖地道,造云车,企图强攻必胜。昆阳守军无路可走,只好依靠城内民众的支持,共同抵抗,坚守成卫,多次击退王义军的进攻,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挫败感。

眼看昆阳城屡攻不下,燕友又一次向王毅建议:“围城一定要宽大,让城内部分守军逃到万阳城门口散布恐怖,以此动摇敌军士气,瓦解敌军士气。”但是,刚愎自用的王毅还是没能采纳。

刘秀等人到达定陵、鄢县后,于六月一日说服不愿出兵的守军将领前往昆阳。此时王毅的军队久战疲惫,精神早已丧失,这就为重新开始的军队破之提供了机会。刘秀亲自率领一千多名援军骑作为前锋,在距离王一军两三公里的位置上列队,准备接战。王毅、王勋等人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骄横跋扈,只派数千人出战。刘秀率领部队奋勇进攻,多次猛冲,当场击毙王义军数十人,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时,东山再起的义军主力已经攻占宛城三天,捷报还没有传到昆阳。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动摇敌人的士气,刘秀作了攻克宛城的战报,一箭射进了昆阳城。他故意弄丢了战报,让王怡君捡起来传播。消息一经传开,昆阳城守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守军更加坚定。而王怡君因为久攻不下昆阳,又听说宛城失陷,士气更加低落。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一方倾斜。

赢得第一场战斗后,刘秀善于捕捉战斗机。利用敌人士气低落,以及主帅骄横轻敌的弱点,挑选了3000名勇士,出其不意地迂回到敌人后方,秘密涉水过昆水(今河南省叶县浍河),向王毅的大本营发起了极其猛烈的进攻。这个时候,王毅等人还在鄙视汉军,对刘秀不理不睬。同时担心州县兵失控,下令各营管好自己的兵,不得擅自出兵。相反,他们和王勋率领一万人来对抗刘秀的进攻。但王毅的这种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刘秀精锐士兵的猛烈进攻下,王毅麾下的一万余人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战斗陷入混乱。但由于王毅事先有令,无人敢前去救援,导致王毅大军大败,王勋也成了刀下鬼。昆阳守军见敌指挥官已离军,敌军阵地大乱。他们也顺势及时出击,内外夹击,杀声震天,王毅全军覆没。眼看大势已去,王义兵逃命,互相践踏,尸横遍野。此时正巧风飞瓦,暴雨如注,落水急剧上涨。有无数王义军涉水逃生溺死,使溺水之水不流。只有王毅、燕友等少数人狼狈逃窜,逃入洛阳。在北面,昆阳之战以歼灭王莽大军主力,夺取其全部装备和辎重,重新开始义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和奇美起义中的决定性战役。聚集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顺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辛莽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昆阳之战,王莽的军队有42万人,而另起炉灶的叛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起来只有2万人。然而,在如此悬殊的实力下,起义军能取得消灭敌人的辉煌胜利,绝非偶然。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政治上反抗王莽的暴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叛军在昆阳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深刻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行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动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拖延了王毅军队的行动,消耗了兵力,牢牢掌握了战场攻防的主动权。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上,起义军敢于战斗,士气高昂,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攻心击军,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把握战机,选择敌方指挥部作为首要攻击目标,一举粉碎,使敌人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三次官渡战争

公元200年,袁绍精选654.38+万精锐步兵,654.38+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阎良为先锋,渡河攻白马。曹操利用荀攸的计划,威胁要抄袁绍过河时的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前往演金,阻止曹操渡河。曹操命于禁坚守演金,以张辽、关羽为先锋,亲自率领主力扑向白马,与董军郡太守柳岩一起攻打阎良,阎良被杀。

袁绍大怒,下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刘备为先锋,猛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退守演金,亲率精锐殿后,刻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着六千多骑兵追击,分散去抢辎重;曹操趁机下令进攻,袁俊大乱,文丑本人被杀;曹操回到官渡,诱敌深入。袁绍不听田丰的劝告,把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摊开他的合资,一步步推进;操令于禁、乐进两路夹攻,大获全胜。为了取得胜利,袁绍在南方与李彤和刘辟反目成仇。李通没有背叛,而是领兵剿灭了暗中通过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还命令曹仁和黄旭带领骑兵在夜间镇压刘辟和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上书让江东孙策偷袭北方许昌;曹操的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被敌人拦住,重伤而死(据说是郭嘉暗中派曹操的猛士去杀孙策)。曹操和袁绍长期不和,军粮短缺,想回许昌。荀文若敦促曹操坚持下去,并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前线。公元200年65438+10月,曹操命令曹仁、黄旭等人偷袭袁绍的大将韩萌,烧毁了韩萌护送的数千辆马车和粮食。袁绍的谋士许由建议袁绍派一个师攻打许昌,窃取汉献帝。被拒绝后,因家人被沈沛下狱,许由无奈投靠曹操,建议曹操攻打袁俊粮草堆积的吴巢。曹操留下曹洪等人镇守大营,带领夏、张辽、曹仁等人直奔老巢,命去攻打的另一个粮草堆积场。曹骏假扮成袁俊,骗过了袁俊的审问,袭击了吴超。

当消息传到元时,元没有听从大将张的劝告去救吴朝。而谋士郭图却命令张合、高览以重兵猛攻大营,只派少量骑兵去救吴的老窝。当援军到达时,曹集中力量攻占了的袁军营,活捉了军长淳于琼,烧毁了所有物资。然后掉头打败前来拯救的袁俊骑兵;与此同时,黄旭还攻占了老城,烧毁了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俊大营,郭图造谣说张合对吴朝战败幸灾乐祸,派人通知张合,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发动大举反攻,袁俊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了曹骏;袁绍等人只带着800秦冰逃走;之后七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巨兽因为曹操的真心而投降。后来得知家人在河北平安,想逃到北方被杀。袁绍的另一个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一场战役,是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霸北方,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四战

基本统一北方后,曹操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发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一统天下。八月,刘表病死,次子刘聪在襄阳,刘备在樊城。九月,曹操到达新野,刘聪不战而降。刘备从樊城撤退到江陵,是因为江陵储存了大量的粮草武器,命令关羽带领水军通过汉水在江陵会合。曹操亲自率领轻骑五千,日夜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了退守江陵的计划,转向东南汉水,从汉水以东与关羽水军会合,带着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启的一万多兵力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企图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曹操南下,孙权派鲁肃到荆州吊唁刘表,说刘备联合曹操。鲁肃与刘备在当阳会师,刘备用计退守湖北郡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曹操在江陵时,会顺流而下,往东走,情况紧急。刘备派诸葛亮和苏一起去东吴。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时,孙权已经收到曹操的恐吓信,说要培养八十万水师,与孙权在梁武帝决战。孙权不想在全吴和几十万人的土地上被曹操控制,又担心孙刘联军无法与曹操抗衡,犹豫不决。诸葛亮分析了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远征累死人。北方人不学水战。孙和刘会一起赢。以鲁肃为代表的孙权领导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领导派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诸葛亮指出了和平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定联合曹,从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骏只有156000人,自己已经疲惫不堪。接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对曹不感兴趣。另外,马超和韩遂还在关西,这是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不利的因素。孙权增强了联合曹必胜的信心,任命周瑜、为左、右军长,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领3万精锐部队沿江下口,与刘备的军队2万余人会合,共同抗击曹。

孙刘联军回江西,曹骏在赤壁顺流而下。一般认为,曹骏会师于湖北浦阴西北,长江南岸(见湖北浦阴红崖战场遗址彩图之战),退守于长江北岸武林(今湖北洪湖东北),双方隔河对峙。北方士兵不习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链将战船拴在一起,以减少颠簸。周瑜建议黄盖采取火攻战术击败曹军,曹操以轻敌为荣。他相信了黄盖的假投降。黄盖取了十只蒙冲战船,装了柴火和油,用帘子遮起来。他顺风向曹的船驶去,那里的风点着了的船,火势蔓延到岸上的营地。曹骏的军队被淹死,伤亡惨重。周瑜和刘备大军齐头并进,曹操沿着华容道(今湖北监利北)仓皇向江陵方向撤退,造成瘟疫和饥荒,曹骏损失大半。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无力再南下。刘备也借机通过这场战争占领了大部分荆州。后来在刘璋处拿下益州。孙权占有江东,形成魏、蜀、吴割据局面。

五淝水之战

316年,西晋灭亡。第二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权,建康(今江苏南靖)为都城,史称东晋。当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公元4世纪70年代,由宗族成员建立的秦国前元首普普建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南北形成对峙。

十月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长安城内前台军文武部门的官员聚集在皇宫太极堂前,等待苻坚对朝,召开指挥会议,商讨灭普之计。除了一个叫朱尧(r6ng容)的大臣谄媚地附和傅坚的想法外,大多数人都认为东晋是内外合一,君臣相和。目前进攻东晋时机还不成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臣说:“晋不仅是和谐的,而且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和人民的支持。看来不可小觑!”傅坚听了很不高兴。他自豪地说:“我有这么多人。只要你一声令下,大家就把鞭子扔到长江里,长江就断流了。东晋还有什么可以作为屏障?”他坚持派部队南下。

公元383年(东晋梁武帝孝八年)八月,苻坚集结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卫队三万,号称百万,向东南进军。苻坚任命傅荣为征南将军,与鲜卑贵族慕容垂一起率领25万骑兵作为先锋。任命姚苌(常昌)、阿强为大将军,龙翔为大将军,领兵顺流而下入川。命令汝州、河北等州从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苻坚正从长安推进主力大军,一路上百姓叫嚣着要马嘶,旌旗遮天;路上挤满了钱泰的军队,还有车辆、马匹、粮食和补给品,壕沟长达数百英里。

9月,苻坚率领的主力攻占襄城(今河南襄城),并在此定居。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行军,容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淮河北岸的营口(今安徽省颍上县正阳镇),向淮河支流淝水西岸重镇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发起进攻。

前秦军四面楚歌,东晋丞相谢安、大将军桓冲坚持抵抗。晋孝帝任命谢安为战时最高统帅——征讨大都督。谢安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部署抗战。他推动谢石充当代理人,以征服大都督的职位,负责指挥整个军队;谢玄任前锋都督,与年轻将领(颜)、桓伊等一起,率领八万“北府兵”(北府兵,东晋军事大宅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京都建康以北,故称北府兵;北府兵主要由居住在江南的北方农民组成。)沿淮河以西;另一位将军胡斌率领五千水军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苻坚依靠自己的大量士兵。在所有的军队到达之前,他命令福荣对蒲军发起猛烈的攻击。十月,胡斌水军到达寿阳前,福荣攻破寿阳。途中,胡斌听到寿阳失陷的消息,被迫将部队撤退到河的一边和石霞(今安徽凤台西南)的另一边,并在这个危险的地方扎营。等待谢石军队的到来。富荣占领寿阳后,派兵围攻石霞,同时派成亮领兵五万,控制罗箭(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安徽淮南以东)。成亮封锁了淮河,阻止了谢石和谢玄的军队从东面过来。谢石命令晋军驻扎在离罗箭25英里的地方。

谢石的军队无法前进,胡斌的军队被困在石霞,孤立无援,眼看军粮就要被吃光,情况非常危急。为了迷惑敌人,胡斌命令士兵每天拿着簸箕在河堤上扬沙,让远处的秦军看得像是在扬米,表示自己的口粮还够用;与此同时,他给谢石写了一封紧急信,信中说:“现在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这里的口粮已经被吃光了。情况非常紧急。我怕我不能再遇到军队了。”他把这封密函交给了一个叫秦冰的人,让他晚上越狱并把它交给谢石。不幸的是,这个秦冰在路上被秦军抓住了,紧急密函也被搜了出来。傅容得到了胡斌缺粮的信息,立即派人到襄城向傅坚报告,说:“现在晋军缺粮,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我们应该立即发动攻击,不能让他们跑掉。”

傲慢的苻坚对攻下襄城沾沾自喜,听到苻容的密报更是心花怒放。当天晚上,苻坚离开了襄城的军队,悄悄地率领八千骠骑兵日夜兼程来到寿阳。他到了之后,和福荣商量,决定派朱序去晋军投降。朱序是东晋时镇守襄阳的大将,襄阳失陷时被俘。朱序到达金英后,非但没有投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秦军的真实情况,并建议谢石趁前秦兵马未集中之机,立即发动反攻。只要他打败了它的前锋,挫伤了它的精神,秦军就不难被打败。谢石和谢玄仔细研究了朱序的密报,决定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北府兵在夜间进攻罗箭。刘牢之是北府兵中著名的勇将。他在战斗中杀死了成亮。秦军失去了他的指挥官,他没有心情再打了。晋军追击他们。谢石率领金军主力渡过罗箭,在淝水以东的八公山下(今安徽寿县东北)安营扎寨。

罗箭战败的消息陆续传到寿阳,苻坚感到不安。他和福荣一起登上寿阳塔,观察金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看到金军阵容齐整,旗帜鲜明,不禁暗暗称奇。他迎风朝北望去,恍惚中仿佛八公山上到处都是晋军。他惊讶地转身对傅荣说:“你看,晋军有这么多人和马,显然是个强敌。怎么能说他们弱呢!”他急忙下令,所有部队都要严守水脚下的防线。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渡海进攻。其实八公山上根本没有金军。是北风把山上的植被吹得左右摇摆。苻坚因为内心的恐慌,产生了晋军在那里练兵习武的错觉!这个史实就是后来“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由来。

虽然秦军在罗箭战败并遭受了一些挫折,但他的人数仍然比金军多几倍。金军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取得胜利。谢玄将军派人用激将法告诉傅荣:“将军带兵进入我境内,却部署在水边。这是一个持久的计划。决战在哪里?”如果把位置往后挪一点,给晋军腾地方过回水,两军一决雌雄,不是很好吗?"傅荣将金氏的请求报告给傅坚,傅坚不顾众将反对,同意退守阵地,以便在金军渡河时突然袭击,一举击溃金军。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下令秦军撤退。秦军本来内部不稳,外观混乱,这次撤军更造成外观混乱。谢玄等人率领八千骑兵夺水而下,展开猛烈进攻。朱序战后大叫:“秦军输了,秦军输了!”秦军身后的部队听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争先恐后地逃命。福荣跑到阵后阻止队伍撤退,被乱军冲倒,死在金军的刀下。苻坚见前面如此一败涂地,吓得魂不附体,慌忙跳上马背,狼狈而逃。金军追赶,秦军军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幸存的秦军官兵夜以继日地奔跑,甚至不敢回头。甚至当他们听到鹤在风中狂吠时,还以为是金军的追兵。这就是后来“战战兢兢成语”的由来。那时候;当时是11月,天气非常寒冷。这些逃出来的蚩尤士兵惊慌失措,伴随着饥寒交迫,很多人因此丧命。傅坚自己也被箭射伤了。当他逃回洛阳时,原本几十万的大军只剩下几十万残兵败将。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从大举进攻到在水边决战,前后才四个月,全线崩溃。经过这场战争,东晋相对稳定的局面得到巩固,江南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反,由于苻坚的失败,前秦政权崩溃,北方再次陷入割据混乱的状态。

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都城是阳城,即现在的河南登封东。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都城是渤,在今河南商丘以北。公元前14世纪,商朝国王盘庚迁都殷,即今河南安阳。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世纪)的都城是濠井,在今陕西省Xi市以西。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都城在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都城是咸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的都城是长安,在今陕西省Xi市西北。东汉(公元25-220年)的都城是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以东。三国时(公元220-280年),魏都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即现在的四川成都;吴的都城是建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316)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以东。东晋(公元317至420)的都城是建康,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北魏都城平城,在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都城在叶,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在今陕西Xi安西北;北齐的都城是叶,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首都在长安,现在陕西省Xi市西北。隋朝(581到618)的首都是大兴,也就是现在的陕西Xi安。唐朝(公元618-907)的都城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Xi安。五代时(公元907-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唐朝的首都在河南洛阳。北宋(960-1127)的都城在东京,即现在的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至1279)的都城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元朝(公元1271至1368)的都城是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明朝(公元1368-1644)的都城是应天,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1421年,明成祖将都城从应天迁至北京。清朝初期(公元1644至1911)的都城是盛京,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即现在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