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妮女儿早教

孩子2-3岁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的情绪变得很极端。我曾经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天使,现在突然变成了一个小恶魔。

那么,面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变化,有些家长其实会觉得自己以前太娇生惯养了,所以孩子才会有那么多坏脾气?

如果家长真的这么想,那只能说宝宝太委屈了!孩子的这一系列变化,其实是大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学习的行为,是全世界婴儿的“通病”。

孩子在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孩子一出生,大脑发育之初就没有“我”的概念。随着大脑的不断发展,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就像得到一个新玩具,总会玩几天,孩子会特别想感受“我”。

那么如果孩子事事听从父母,就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很叛逆。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孩子都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绪,打滚或者哭闹。

儿童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的孩子称为“可怕的两个”。

那么大多数“可怕的两岁”阶段的孩子都会有以下四种行为。如果没有,那你只能说,恭喜这位妈妈找到了宝藏。

因为孩子要感受到“我”。所以宝宝对父母让他做的事情说不。叫他吃饭说“不”,叫他喝水说“不”,叫他换衣服说“不”,叫他洗脸说“不”...

简而言之,婴儿对他被告知的任何事情都说不,“不”这个词已经成为这个阶段儿童的口头禅。丹妮曾在微博中告诉女儿肖丹,她喜欢谈论各种各样的“不”。

东西放好了,孩子总会乱七八糟,热衷于扔东西,破坏东西。这也是孩子在“可怕的两岁”时的典型行为。同理,孩子也想感受“我”的存在。

当婴儿扔东西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要和父母作对。家长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很享受扔东西的过程。

孩子发现自己可以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那么这个东西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会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存在,所以孩子会不断尝试。

孩子最容易情绪化的就是别人不听他的话,打乱了他的秩序。孩子不会说话,所以会有一系列情绪化的动作,比如伸手打别人,突然大哭。

当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就会开始独立。所以你什么都要自己做,听我的。但是,这个阶段也是父母培养孩子独立的好习惯的开始。

有些性格外向的孩子,在2-3岁的时候,会出现“父母越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要去做”的情况。当然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因为我外向的性格,我不会只是口头上说不,我会采取行动。

父母说不要玩水,他就得玩水;父母说要不要在沙发上走,他却坚持要在沙发上跳两次...

当然,有些孩子这样做是因为平时不够关心,会故意用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这就要看父母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具体判断了。

虽然这是孩子成长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行为,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让孩子为所欲为。

知道孩子出现这种问题是什么样的心理,家长才能用更正确、更恰当的方式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1,保持冷静,与孩子沟通。

既然知道孩子不是不讲道理。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尽量保持冷静,然后和孩子发生* * *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这一点。

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的时候,很容易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还不如跟他们讲道理,给他们定规矩,这样更容易听进去。

2.给你的宝宝一些自由

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会的婴儿。事实上,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可以很好地完成很多事情。给宝宝一定的自由和时间。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做得慢,也允许他自己做。

3.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改变自己的一些表情。比如,要让孩子吃饭,与其叫他们“出来吃饭”,不如对他们说:“你要从兔子碗里吃还是从西瓜碗里吃?”。

孩子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其实不管选择什么,都会去好好吃饭。

宝宝在3岁之前,非常愿意模仿别人,所以很多绘本都是行为习惯。家长给孩子看的时候,会愿意模仿绘本里的主角。#抚养孩子有很多方法#

家长让孩子吃完饭,孩子可能不听,但告诉孩子绘本里的熊都吃完了,孩子会看着熊然后吃完。

推荐一套30本书* * *名为《0-3岁早教绘本故事书》,每本书对应一个主题,比如刷牙,吃饭,便便,我会穿衣服,排队,你好,大声回应,对不起,好朋友,谢谢等等。,都围绕着孩子成长和生活中的共同主题。

每本书都色彩鲜艳,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都是孩子喜欢的小山羊、小兔子等卡通人物。孩子读起来更有兴趣,引导他们模仿绘本里的人物,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本书是170mm 160mm,不是大开本,但刚好适合孩子的手掌大小,方便孩子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