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札记

作者简介

劳伦斯·科恩模型(Lawrence Cohen Model),临床心理学家,擅长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育儿教育。他常年为家长、教师和早期教育专业人士举办游戏性研讨会,并扩展了对他的另外两本书《游戏性2》和《粗糙游戏的艺术》的阅读。但是你真的要有耐心才能看完。这本书的正文很小。如果不喜欢看书,也可以在网上买课。嗯,书中的要点都有记载:

1.杯子理论,可以把孩子当水杯用。当他累了或者感到孤独难过的时候,就像杯子空了,他跑回来给你加水。灌满水后,孩子又跑出去探索,你就是孩子的水库。如果孩子总觉得杯子没满,就会粘人,焦虑,或者自我封闭。他们可能像参加舞会的孩子一样害羞,缺乏安全感,或者鲁莽行事。

2.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远离无力感:孩子通过游戏了解世界。他们学会了做饭炒菜,打扫整理,上班下班,争吵,照顾婴儿。他们看着身边的一切,学在心里。反复练习这个游戏,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3.游戏可以陶冶你,远离孤独:从父母和宝宝第一次深情的眼神交流开始,游戏就成了链接父母和孩子的纽带。当人们玩游戏时,他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培养亲密的感情。

4.游戏可以培养情绪的韧性,不至于陷入深深的悲伤:游戏可能是假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要是真的。可以通过想象中的游戏来克服孩子内心的痛苦。比如打针游戏,可以克服孩子因为打针留下的痛苦。

5.有安全感依恋的孩子可以自我安慰。当他们独处时,他们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集中注意力,并与同龄人形成良好的联系。有些家长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经常被孩子的哭闹搞糊涂。老师们整天明明说他很好。当孩子和陌生人或老师在一起时,安全感依恋强的孩子可以暂时储存所有的不良情绪,在遇到主要依恋对象时表达出来——“感谢上帝你来了。”

6.自信的塑造过程:第一波自信来自于我出生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我哭的时候可以喝奶。当我笑的时候,有人和我一起笑。从而提高自信心;第二波自信开始于1岁左右。当孩子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这时,如果力量感得到尊重,而不是被权威* *了,孩子就能保持自我认同,从而形成自信。第三波自信来自同龄人的世界,他们在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能是从幼儿园到青春期的整个过程。

7.既要有挑战,也要有关怀。我们可以用砖和水泥做类比。要建造一堵坚固的墙,两者缺一不可。砖块是力量和挑战,水泥代表关怀和尊重。

8.竞技类游戏,先让孩子赢,然后逐步增加难度:什么时候增加难度,我们不一定要让孩子,这个需要我们自己观察。

比如下棋或者打球,如果孩子说“好无聊,你让我吗?”你可以说:“嗯,我没有尽力。要不要尽力?”或者你可以主动问孩子,说:“我是不是应该尽力而为,不要总是让你赢?”然后再看孩子的反应。有时候,即使孩子知道你让她走了,他也爱享受这个过程。有时候,孩子喜欢挑战,即使输了,也乐在其中。

9.赢得孩子,让孩子赢,才是有意义的。“让他赢还是让他说了算”是一个让他生根发芽,让他摆脱内心的紧张和不快,让孩子全力以赴的游戏。这是一个让他测试自己翅膀的游戏。

10.减少输赢带来的压力。有的孩子会过于看重输赢,输了会特别沮丧。如果他们赢了,他们会嘲笑对方的失败。这种情绪很有感染力。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如果一个人嘲笑失败,其他孩子也会跟着嘲笑。最后,每个孩子都会害怕被嘲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胜负情绪转化为游戏中的“玩”情绪。比如玩游戏的时候,你可以吹嘘自己有多厉害,“没人能打得过我”,然后,输了的时候,你可以假装哭,闹得很搞笑,孩子们就开始笑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孩子释放面对胜败时的紧张情绪。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可以用搞笑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超重的过程。

11.打架是为了释放孩子的攻击性。在心理学上,攻击性被视为生命的活力。如果完全抑制了攻击性,对体育锻炼、自信心培养或自我认知都是不利的。所以,不要以为爱打架的孩子就一定喜欢打架。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会让孩子释放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力量和冲动。如果不让他们在游戏里练,他可能真的去实战演习了。

12.让孩子控制自己情绪冲动的游戏。情绪冲动体现在,有的孩子上课忍不住说话,有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玩的时候,总是抢玩具,打架。比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上课忍不住说话。下课后,这个男孩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班级游戏,他非常认真。孩子在这种游戏中的行为可以逐渐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想象中的社交场景,“我们来玩一个抢玩具的游戏,我来假扮哥哥抢你的玩具”,看看孩子们的反应。这种情感场景可以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13.角色扮演游戏可以用来修复情感创伤。通常情况下,让孩子扮演一个更强更有控制力的角色,你扮演一个较低的角色。比如给孩子打针,会让他对医院产生恐惧感,所以和他玩医生的游戏,让他当医生,你当病人,他给你打针,然后你装哭搞笑,在幽默中化解他的情绪。

14.帮助孩子在临界点突破障碍。孩子摔在秋千上,开始害怕秋千,怕到连游乐园都不想去了。这时候你就需要找到一个“临界点”。什么是临界点?正是在临界点上,孩子才感到安全,而在临界点上,孩子会非常害怕。对于秋千来说,离秋千20米,孩子就会退出,那么这20米就是临界点。当孩子开始紧张,尖叫,哭闹的时候,就到了临界点。临界点是治愈孩子恐惧的心理关键点。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态也在权衡,后面有我们的安全支撑,前面有挑战。是孩子突破自我的时候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轻易退缩或强迫他前进。可以参考《宠物》中的主动倾听,抱着她,让他冷静一会儿,说“我们去摸秋千怎么样?”鼓励他向前迈出一步。慢慢克服孩子的心理障碍。

15.给女生多点勇气,给男生多点关心:男生教育强,但缺乏情感联系。遇到问题,男生倾向于自己解决。而女生,得到的温暖很多,不会展翅飞翔,缺乏力量感。所以在游戏中要尽量和男生联系,让一个女生的娃娃更有活力。

16.不要把所有的游戏脚本交给媒体。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媒体的影响(奥特曼、光头强等。),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游戏想象力。一旦他们遵循固定的脚本,就不会有任何改变。真正的角色扮演游戏都是在游戏过程中自由发挥。

17.趴下。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成年人要弯腰坐在地板上才能真正和孩子玩。另一个是大人要精神上下来,跟着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会降低身高,和他们面对面玩耍;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要适应他们的方式,无论是逛街还是去球场,还是在电视或电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