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包含了儿童绘画的秘密。
后来看了鸟居·赵梅的《从画中培养孩子》(以下简称鸟书),才知道里面有很多对艺术启蒙的讲究。就像参考书里说的,我及时降低了自己的心理预期,调整了引导孩子画画的方式,果然,孩子慢慢把画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书实践后的一些感受,供大家参考。
人们是如何“教”孩子画画的?给孩子一支笔,让他画一个太阳。如果孩子画的比较粗糙,我们会觉得孩子有点天赋,可以好好培养。或者带孩子去上早教班或者美术班。老师带着孩子完成一个“精致”的作品,把照片拍下来发给大家后,在心里的启蒙清单上偷偷打个勾,以为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别人学会的东西,问心无愧。
所以有时候这个启蒙的过程更像是一个验证的过程,一个证明我的孩子没有落后于别人或者我的孩子比同龄人优秀的过程。
看了鸟书才知道,孩子要到九岁、十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觉写实时期才能进入。在此之前,如果强迫孩子“教”画具体的东西,他们可能也会“画得像”,但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只会照抄大人教过的东西,却画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不喜欢画画。
对绘画失去兴趣有什么坏处,或者说热爱绘画有什么好处?书中已经论证了美育活动与人格发展和情感能力的关系,这里不需要赘述。你可以自己去看,自己想。这里只提一个被自己实践验证过的关于美育的观点。
有一天,我带着孩子去楼下的小公园玩。当孩子看到灌木丛中的小花时,他想摘一朵。我说不要,他还是一次次求。然后我突然想起鸟书上的这句话,就跟孩子说,你喜欢花,我们可以买个盆自己种。真的带宝宝去市场买了一盆长寿花,换了浇花的盆,每天多数几朵花,或者在画纸上随意乱画小花,孩子乐在其中。有一天我问他,我可以摘一朵你的小花吗?孩子马上说没有!果不其然,儿童可以通过审美活动建立道德秩序,无需管教。
中国人会用审美意识相关的语言来判断人格的价值,形容善良的人,说自己的内心是“美好的”,所以如果没有形成审美意识,道德意识的形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以上可以看作是孩子在画画之前应该建立或者改变的观念,然后再来讲怎么做。
我们去美术馆看成人的画,只需要静静的欣赏就可以了,而儿童的画,是需要听的。“因为有认真听讲、了解绘画内容的人,所以他们的绘画活动是完整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语言引导来培养孩子的绘画热情。
3岁以前,父母可以一边看孩子画画,一边和孩子聊天。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一边涂鸦一边解释。我们可以问孩子在画什么,孩子的回答可能是不确定的。一会儿是苹果,一会儿是桃子。这是无意义涂鸦时期的正常表现。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话说,这个苹果很大。谁在吃?苹果是甜的吗?慢慢让孩子体会到被理解被关心的快乐。
2-3岁的孩子可以画一个封闭的圆,一条很长的直线或者涂鸦。家长发现了应该给予肯定或者鼓励。在我们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意味着孩子对独立实践的热情。
3岁以后,画画成了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孩子一开始就有意义的涂鸦,答案不会变。所以在看三岁儿童画的时候,要注意多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同时也要多注意结合生活实践。
比如我带孩子去植物园观察池塘,回家后提出一起画池塘,孩子就会密切关注。他发现池塘里的一些死水是脏的,而其他流动的水是干净的。画画的时候,我可以通过颜色和用笔的力度来区分两者。看到他画的“脏池塘”,我会夸张地说它很脏,表示我可以“得到”他的画。
总之,在看不同年龄的儿童画时,要根据画的内容来调整引导语。比如儿童画里有拟人化的表情,把动物画得像人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配合孩子用拟人化的名字来描述动物。
我见过一些妈妈在朋友圈晒自己的“丑”照。这是他们自己孩子的杰作。画中的母亲有的嘴巴很大,有的头发爆炸,有的严重失衡,只剩下大头和四肢。妈妈们看到这样的画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只是觉得儿童画让人捧腹大笑,却没有仔细观察。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焦虑。这孩子不会画画吗?要不要报个兴趣班?
看了鸟书,才知道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驾驭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图形,但这并不妨碍孩子认真画画。欣赏孩子的作品,不是不假思索地捧着一堆彩虹屁,而是要仔细观察孩子在画的哪些部分画得很用心,找出这样的部分来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创作是真的用心,把父母当成知心朋友。
我们常说儿童画是大师做的,其实大师也是懒的,正面指出儿童画中的潦草和敷衍之点,用语言引导孩子丰富画的内容才是陪画的正确打开方式。
儿童画最重要的是“聊”。下面说说什么事情尽量不要做,为什么。
我们常说要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要鼓励他们去做某件事。那怎么才能确定什么时候引导孩子去做一件事呢?书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儿童行为出现的顺序对应着人类进化的顺序。”
比如涂鸦的开始时间可以作为孩子独立行走的指标,因为人类直立行走后可以解放双手,所以每个孩子什么时候有拿起画笔的能力是明显不同的。
再比如,不要太早教孩子文字,因为人类历史上绘画之前就有文字了。如果孩子在获得绘画能力之前就过早地学习写字,当听到某个单词时,他们的头脑不会与具体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单词联系在一起,绘画内容就会很差。
还有上面提到的不应该教孩子画成人画的原因,从艺术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来。比如中世纪壁画、敦煌壁画,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技巧”上并不高超,没有透视、没有解剖,人物是“二维”的,但这并不妨碍早期画家在绘画中表达情感、描绘气氛。自从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人们在观看一幅画时会不自觉地说“这幅画真像一张照片”,看到了吗?技术的发展有时会让我们的审美变得狭隘。
所以,儿童画看起来很幼稚,看起来什么都不是,却真实自然。如果家长一定要扮演先知的角色,提前教会孩子“未来”画的样子,孩子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只有“真实”的画才是好画,如果自己画不出来,就会对画画失去信心。已经“教”过学龄前儿童画画,或者孩子已经产生了绘画厌恶感,怎么办?这就是我要说的。
鸟书上说,“如果不是父母先给孩子画的,两三岁的孩子绝对不会主动求父母给他们画。”和孩子一起画画的重点是“聊天”而不是“示范”,但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家长和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教”孩子画画,因为如果不示范,一些沉默寡言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画画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而如果老师教不出一个“作品”,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什么都没学到。
我觉得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绝对。关于“教”孩子画画,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孩子真的很喜欢父母做绘画演示,并且还没有失去探索绘画的热情,父母动手展示也是可以的,但是可以在演示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加入一些艺术的内容,而不是直接画图,也不要要求孩子照葫芦画瓢。
如果孩子因为父母的坚持示范而丢下画笔跑掉,对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我们可以尝试鸟书里提到的方法,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提供水或沙子,让他们自由玩耍,不怕脏,很快孩子就能恢复自主和自信。还可以多创造一些并肩玩耍的机会,让孩子和孩子一起画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有时候上美术课并不是为了学到什么,而是找个地方“一起画画”,给孩子创造一个“展示”作品的场合。
看完鸟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儿童画发展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儿童画。今年年初开始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学校门口的绘画展示墙。虽然我不是专家,但也能看出一些学校老师的艺术教学造诣和理念。
当然,鸟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缺乏连贯性,乌托邦式的观点,也可能与翻译有关。大家在阅读的时候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