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传》第四十五回文言文版翻译是什么?

姚枢,柳城人,迁居洛阳。十几岁时,杨维忠和他一起去拜访唐太宗。唐太宗七年(1235),蒙古军队入侵宋朝,命姚枢跟随钟伟在军中求儒、道、佛、医、卜。蒙古人攻破枣阳,国主要杀城内居民,极力劝阻,说这不是圣旨的旨意,日后如何向皇上交代。赵复,著名儒者,攻下德安后找到,后得程颐、朱著作。唐太宗十三年(1241),姚枢被任命为燕京大夫,被赐金符。不久,他拒绝受贿,辞职,随家人迁居徽州,在那里建家庙,内有一室,供奉孔子、宋儒、周敦颐等。,并出版经典,天天读书弹琴,打算死在这里。家住魏县的许衡,也到姚叔家抄程、朱写的经书。

世祖即位前,派赵必昭到姚枢宫中待客,询问治国之道。姚枢写了几千字,首先他把两个皇帝、三个王治国的平天下之道列为八条: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和善、远。其次,有30条存时代之弊。总的思路是:设置中书省和部委,统一政令,大纲纪律;选拔人才,提拔人才,淘汰平庸;给个工资,堵住腐败;制定法律,审判罪犯监狱,在法庭上接受生杀大权,让作恶者得到报复;设立监察机关,使官员得以升迁,庸人得以减少;停止征收,让部落无法勒索乞讨;精简职传,减轻郡县负担;修学校,崇尚经典,褒扬孝道,以培养人才,净化风俗;要发展农业,禁止游手好闲;严肃军政纪律,不扰民;施舍穷人,扶助孤寡;开展屯垦戍边,巩固国防;开放内河运输,使京都粮仓充足;禁止高利贷,让贷款家不至于破产;建立正规仓库储存短缺粮食;建立度量衡制度,让奸商无法行骗;杜绝诬告,减少不应有的诉讼;等一下。世祖甚至觉得姚枢很有才华,就召来问话,雇他教长子取经。

宪宗即位,使世祖接掌赤老温山以南军政大权,众大臣都来祝贺,只有姚枢例外。世祖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现在世界上的土地、人民、财富都超过汉人所占的面积了吗?如果军民都归殿下管辖,为什么还要天子?将来如果朝臣互相挑衅,皇帝会听的,现在就把你的权力拿走。还不如现在握着军权,所需财物由有关行政机关供给,这样就不会有事了。”世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得到了宪宗的批准。姚枢还建议在汴京设立屯田管理处,为攻打宋朝做准备。在卫辉设立运粮部,向河南运粮。宪宗封宗室领地,世祖听从姚枢的建议,选择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

宪宗二年(1252)夏,姚枢与世祖征大理。途中,他带领宋太祖派曹彬在南唐举不杀一人的例子,劝世祖放弃杀戮,完全被世祖采纳。次年,蒙古人到了大理城,旗上写着停令,当地百姓不得不安。

世祖即位后,设立了十个傅玄使节,以姚枢为东平傅玄大使。上任后将平衡一般农民的税收负担,解除铁官,并设立两人,建议农民和检察官监督此事。中通二年(1261),拜为太子姓。姚枢觉得不对,就辞职了。他见了许恒川,被任命为司农学长。

至元四年(1267),拜姚枢为国士左成。请废除地方皇族世代担任地方长官的旧制度,转而任命中央政府的官员。世祖大怒,尧舜写道:太祖开创基业,超越前代,未治先亡。几个朝代之后,官员过度滥用刑罚,民生萧条。陛下与生俱来的善良和智慧。他即位前强调治国之道,如兴州、河南、陕西,都是治理最差的地方。陛下在那里设三使,安抚、管理、宣传官员,任命官员任职,颁布俸禄,提倡清廉,肃清腐败,鼓励农桑。不到三年,这些地方就治理好了。全世界的人都盼望着陛下的救援,就像孩子盼望着他们的母亲一样。先帝宪宗死后,中国大乱,神用陛下继承皇位。陛下承袭了中国历代的制度,设立了中文部、各部、外监院和各检务司。中国统一五六年来,虽然外患不断,内讧不断,但官民得以安居,国库粮仓也充足,钞法流行,国家还够用,官员升迁正常,政事更新。它之所以能保护祖先的遗产,是因为它依赖并采用了中国的圣王治国之道。这样做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也是得到人民支持的。最近听说陛下要改变已经初见成效的政治设施。这就好比新种的树还没生根就移植了,把已经建好的房子给毁了。远近的人都很担心,害怕一旦基础废了,以后很难成大事。这是陛下的后顾之忧,对国家的巨大伤害。世祖看完信后,怒气消失了。

至元十年(1273),姚枢以大学士身份拜于赵文阁,奉命详细制定宫廷礼仪。这一年,孟军攻占襄阳,并计划夺取宋朝。姚枢推荐右丞相安通和枢密院事伯颜为南征总司令。元十二年,姚枢针对蒙古人攻宋的情况写道:去年伯颜起兵攻宋,急行军,西起四川,东至海滨,攻取三十余城。但这一年,从夏到秋,一城不降,扬州、焦山、淮安的宋朝军民顽强抵抗。这是因为我军将士不思国家大计,不懂陛下恩情,劫财害命。请重申杀生的禁令,赏罚分明,对所有人仁慈,让你不用太大的军事努力就能取得胜利。也请禁止宋朝鞭笞和刺脸的刑罚。

至元十三年,白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十七岁,七十八岁。“文学”。

许衡,钟平人,怀清路河内人,世代务农。父亲徐彤搬到了河南。徐衡,生于太和九年(1209),九月生于新郑县。他七岁入学,问老师为什么学习。老师回答:“去参加科举。”又问:“就这些?”老师很惊讶。以后每讲一本书,许衡都会问个究竟,以至于老师对家长说:“你儿子聪明,我不称职。请不要求名师。”离开博物馆。连续换了三个老师都是这样。长大后,他更加渴望学习,家里穷,没有书。他曾经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看到一本解释《易经》的书,就随手抄了回来,仔细看了一遍。后来,他逃到徂徕山,得到了王夫嗣注的《易经》。那时候,尽管战火纷飞,许衡还是坚持天天读书,夜夜思考,身体力行。过江与阳有一路,正逢盛夏炎热,干渴难耐。路边有一棵梨树,挂满了果实,同行的人争相采摘食物。许衡独自坐在树下,问他为什么。他说:“不能挑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人说:“这乱世,这树哪里有主人?”恒曰:“梨无主,故吾心无主乎?”是这样的。他四处逃亡,先到了鲁国,后到了魏国,在魏国住了三年后又回到怀庆,之后经常往来于他和罗之间。在柳城,他从姚枢那里得到了《易洛城》(程颐、程颢)和《新朱安》(朱)的作品,受益匪浅。后来迁到辉县附近的苏门山,经常和姚枢、窦默讨论学问。所有的经典,儿童历史,礼乐,著名的事情,星历表,军事惩罚,粮食,水利等等都是他们讨论的话题。许衡曾说:“伦理之国,不能一日废之。上面的人不履行,我们一般也要履行。”这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

宪宗四年(1254),世祖封秦中,姚枢为劝农使,许衡为京兆秀才。这个县的孩子不乐意有上学的机会。恒在京兆县建了一所学校。世祖南征,许衡回怀庆。但是京兆士人留不住他,把他送回临潼。

统一元年(1260),世祖称帝,召许衡、姚枢至京师。当时,王文同主管平章政治。在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时,文学传统重利,而天平和支点则认为必须以义为基础,文学传统嫉妒。另外,窦默在世祖面前说文同不学术,文同怀疑徐、姚、窦是一派。邀姚枢为太子姓,窦默为太子师,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他们尊重重用,实际上却无法接近皇帝。后来,他改命为大司农,默默为翰林授学士,为国家平了一个祭酒。不久,恒因病辞职回国。至元二年(1265),皇帝以安通为右丞相,拟以许衡为辅,召其到京城参与中书省政务。《治国纲要》有五条,大意是:

第一,建国要以中国历代实行的汉族各种制度为基础。纵观历史,北方民族占领中国后,必须实行汉族制度,国运才会长久,否则乱死不休,国运也不会长久。当然,蒙古贵族和大臣要立即完全接受汉族制度并不容易,但经过长期的教育,改变他们原有的思想和态度也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皇帝要坚定,不听信谣言,不急功近利,最后才会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其次,中书省的政务极其烦人,要点在于用人和立法。用人就是要大胆任用圣贤,立法就是要建立古人的遗志。就业与立法相辅相成,管人者以法治,守法者亦相依,相安无事。对于已经任命的,要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清正廉明;对于没有被任命但能被任命的,要放宽限制,量力而行。同时,要设立监察机关检查其行为,设立官方部门确定其资格。该提拔的就提拔,该降职的就提拔,让他们的才能和德行与头衔相称。

第三,皇帝顺应天命,为民之师,实属不易。所以自尧舜以来,历代明帝君王都兢兢业业,谨小慎微。首先,要小心。皇帝是万民之主,天下之大,人之多,每天都有很多机会,世事多变。皇帝一心对付不容易,说什么都不吃亏,要小心。千万不要改变你的话,否则朝廷的纪律就不会广布四方,法度就不会建立,臣民就不会遵守,奸诈就成了机会。谨慎一点,一定要走“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本,不被一时的情绪所扰。只要凡事考虑周全,处理得当,很少有不当的事情。第二,认识人。对于皇帝来说,知人重要,急人所用,但知人不易。因为人情有善恶之分,恶难知,善易知;人群中人多,很多人难认识,很少人容易认识,所以上层很难认识,下层很容易认识。皇帝位于万亿人之上,有夺取、进退、赏罚、杀戮的权力。如果他被欺骗了,他就不会分辨是非善恶,他的伤害就难以克服。要善于识人,皇帝必须抛弃自己的情感、好恶,否则用人时,进者未必君子,退者未必小人,赐者未必有功,剥夺者未必有罪,这样奖惩、生死就很少合适,可见识人的重要性。第三,任贤能。有德之人,心为公,心善,不为利诱,不为形势,处事公正。但他们往往因为运气不好而隐藏了自己的才华,很少为世人所知;就算有人知道但没人引用,皇帝还是不知道;即使朝廷知道叫任命也是和普通人一样对待,圣贤不屑一顾;即使你以礼相待,却不用他们的话,圣人也不会居于他们的地位。皇帝地位崇高,往往太爱听别人的错误,而不听自己的。圣贤认为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一点,于是群臣不和,奸臣小人从中作乱,多方诋毁诬陷,加罪在所难免。古代大禹闻善而拜,所以告诫自己“仁贤不可疑,除恶务尽”。后来的皇帝应该怎么做?第四,除了应声虫。作恶之人心机险恶,手段巧妙,常人难以察觉和抵御。他们善于察颜观色,迎合君主的情绪,赢得君主的好感,受到上级的宠爱,对下级施加权威,国家受到伤害而君主还不自知。奸夫就是这么骗人,这么吓人。第五,世界是公共的。皇帝真心爱他,臣民忠心报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我们看看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如夏的洪水,拯救了所有的人,深受人民的尊重。这件事传到太康,引起了所有人的敌意。汉高祖以慷慨仁慈赢得天下,建国后却以爱恨情仇赏罚分明,百姓义愤填膺。总之,自古以来,凡是先利民而后民愤的,都是这样。所以,明主和圣人一定要遵循“大学”的原则,以修身为根本,以一言一行为天下之治,以一报还一报,以一罚还他,这样千百万人一定会得偿所愿。第六,爱民。三代以下的可以称为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然而,在文景之时,有来自天堂的警告,山体滑坡和地震。小的有洪水和干旱,大的有混乱国家的形象。所以文景帝承袭天意,养众民。今年他劝农民和桑农明年减租,深得民心,社会安宁。近两年来,彗星时而出现在东方,时而出现在西方。这也是上天的警告,我们应该以文婧的勤政爱民为榜样。孟子曰:“民为重,君为轻。”《书经》说:“明白人民的意志,就是明白上帝的意志;听取人民的意见就是听取上帝的意见。”所以君主要代民求天,是不可能避免天灾的。

综上所述,以上六点正是修德,用才爱民,这才是根本原因。这个基础可以通过纪律、法规来建立,国家可以被统治;否则就会爱恶相攻,善与恶为敌,人难免从泥潭中陷了进去,所以绝对不可能做到国家富强,人民安全。

第四,古代先贤先扬尧舜,先贤先扬姬戚。他们从天上继承天心,从下面养育众人,教百姓种粮,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教百姓善待父亲母亲,善待兄弟朋友,善待兄弟儿子,让百姓心情舒畅。这是后世君王应该做的。他们这样做,人民就会富裕,军事力量就会强大,人才就会丰富,国家就会繁荣。然而今天,国家只知道如何收集人民的财富,却不知道如何教人民赚钱。它只知道阻止人的欺凌,不知道教人向善。我怕法律难以实施,不想让它可行。如果给农民优惠,不侵犯,让闲人回乡种田,十年后,仓库里储存的粮食会比今天多。傲慢大都会在郡县设置学校,从王公到平民的子弟都要上学,明白父子之义,学会从横扫天下到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十年后,父子关系的协调性不是今天可比的。孟子曰:“我不敢以尧舜之道为王千之例。”这个我敢跟陛下说,就像孟子一样。

第五,天下之所以稳定,在于人心稳定。民心安定,就是士农工商各有各的生意。这就要求治国安民者慎之又慎,言而有信。取天下和守天下是不一样的。前者靠勇气,后者靠信念,各有千秋。国王必须明白这些。处理国家大事时,我们必须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这就需要努力控制自己一时的情绪,因为无论是先高兴再生气,还是先生气再高兴,都会导致决策不当或者更多的变化,失去人们的信任。周幽王没有办法,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喜怒无常,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甚至灭亡了。今天的皇帝不像周幽王,所以为什么要引起人们的怀疑呢?

世祖皇帝看到这个奏章,大加赞赏,一一采纳。许衡平时演的演讲稿很多,但不留下任何底稿。这是唯一流传下来的。至元四年,因病回怀庆休养,第二年被召回。他的表演还是保密的,没有传下去。

致远六年,世祖命他与太常卿徐世龙制定宫廷礼仪制度,与太保刘、建立官制。许衡,参考历代官制,减去一些临时机构和辅助机构,第二年奏。涉及到一些贵族的利益,有人劝他不要改变旧的政治制度。许衡说:“我说的是国家制度,与个人无关。”这个意见得到了世祖的赞同。不久,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掌政,统领尚书省和六部,很有权势,一些大臣对他阿谀奉承。而且平衡有争议,坚持原则,绝不让步。不久,阿合马的儿子被任命为枢密官,其他人都同意,只有许衡例外,他对皇帝说:“国家政权在于兵、民、财三方面。现在阿赫玛掌管人财,他的儿子掌管军权。这是不可接受的。”后来许衡随世祖进京,列举了许多阿合马欺国害民的事情,却没有上报皇帝。于是,恒说自己生病了,要求不要参加国家维护活动。

世祖早就计划建立一所商学院。元八年(1271),任命许衡为蓟县大学士并向民族之子献上祭酒,并亲自选拔蒙古子弟在许衡接受教育。许衡请求招收他的弟子王梓、刘继伟、韩思勇、耶律尚友、吕端善、姚燧、高宁、白冬等。这些蒙古孩子年纪小,爱子如子,成人待之,君臣严明。除了熟悉诗词书籍,还练习各种礼仪。这些学生尊师重道,爱岗敬业,都懂得三纲五常。元朝十年,因为权臣破坏了中国的传统制度,学生缺粮。许衡要求辞职回怀庆老家。翰林学士王磐对世祖说:“把人教好,学生读书后可以从政,这是国家的大局。不要让他辞职。”但由于窦默为恒求情,恒被送回老家表扬王勋主持国子监业务。刘等人邀请耶鲁、苏羽、白东担任助教,以保持许衡制定的教学规则。皇帝同意了。

国家获得中原后,采用了晋朝的明历,但历法并不准确。至元十三年,世祖命王勋制作新历法。荀以为将军历只知次数而不知历法,便以大学士纪贤、国子监祭酒,邀许衡回京主持太史馆。许衡与太史令郭守敬等人合作开发了一款新相机。经过仔细观察和查阅旧历法,错误被排除了。至元十七年(1280),制作了新的历法,命名为“计时历”。

至元十七年六月,许衡因病回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病危,不久去世,享年73岁。怀庆人为之哀恸,不分官阶、年龄、年龄。世界各地的学者听说还有人从千里之外赶来祭奠。

许衡善教,言谈温和,所以无论贵贱,都愿意拜他为师。他因材施教,每个接受过他教育的人都不会忘记。大德元年(1297),以“郑文”的身份呈献给荣禄博士和司徒雷登。大二时(1309)与“正在学习拥护宪法、辅助交通的英雄”、师太、开福义通三个师一起,被封为魏公。清二年(1313),赵和孔子在庙中祭祀。燕初,在京兆建立书院祭祀许衡,田得到祭祀经费。书院的名字叫“鹿寨书院”,是许衡生活在魏国时读书的名字。

窦默原名桀,字,广平肥乡人。年少爱读书,志在必得。蒙古军伐金,无声被俘。同时抓获30人,全部被杀,只有窦默逃脱回家。家被战争摧毁了,他的母亲还活着。当他受到惊吓时,他的母亲和儿子都生病了,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用疾病埋葬了她。当再来时,他越过黄河南逃,靠他母亲的叔叔吴谋生。王东翁把女儿许配给他学医。之后,他去了蔡州,在那里他遇到了名医李浩,并教他铜仁针灸的技术。金爱宗迁都蔡州,恐兵来此,急攻德安。孝感县令谢显子送给他程颐、程颢的《论理书》。读完之后,窦默认为自己过去的阅读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中书杨维忠奉命招贤纳士,于是回到北方隐居大明,与姚枢、许衡日夜讲学讨论,甚至废寝忘食。后来回到肥乡,用儒家思想教导学生,使他名扬天下。

世祖登基前在宫中时,派人请他,窦默不能隐姓埋名隐居。信使让他的朋友先去见他,假装是平民,然后他被迫这样做。到宫后,世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莫先讲三纲五常。他还说:“王之道皇帝,你要是诚心正直,那朝廷就敢不公平。”世祖一天问三次问题,他的回答都是皇帝喜欢的。从此加倍优待,不让他走。世祖问当今治国道的智者是谁,默默推荐了姚枢,马上叫中枢任命他。不久,晋国王子奉命向窦默学习,送给他一个玉带钩,并对他说:“这是晋朝内府的,而你又是个老人,正好适合戴着,让我的王子看到了就像看到了我一样。”过了很久,莫要求南归还,朝廷命大明,顺德的居所,官府常送衣服。

世祖即位时,把莫叫到帝都,问他:“我要不要唐朝那样的人?”沈默回答道:“敢得罪皇上,向皇上进谏,却又刚毅不屈的是许衡。论远见卓识,有宰相才能的人应该数史了”这时,天则被任命为汉南的傅玄特使,并立即召回他为右丞相,任墨为翰林讲学。当时中书省建省之初,平章政要王文同极受重用,默默写道:

我侍奉陛下十几年了,也收到过很多皇上的询问,听了他的教诲。可见陛下求医心切,都是为了惠民生,保家卫国。以前先帝在位的时候,奸臣掌管天下所有的财富,进贡舶来品,炫耀奢华,为的就是讨好皇帝。暗中结成朋党,疏远骨肉的,都是这些人。如果这些人掌权,陛下就无法实现保国利民的初衷,陛下多年来一直希望拯救世界。

今天,陛下愿意接受人民的意愿,继承王位。全世界人民都欢欣鼓舞,渴望繁荣。但是,要治理好天下,必须用君子。那些讲急功近利的小人,永远无法打好国家基础,为子孙后代做好长远打算。如果不让勤奋的人实现自己的愿望,那就去讨好那些勤奋的人,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这种人无论进退都在揣摩皇帝的心思,都在试图用利益打动百姓。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排斥圣贤,垄断政权。都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希望陛下查明。还是希望陛下挑选公正严明、见多识广的人,委以重任,这是天下人民最大的幸运。

一天,窦默、王娥、姚枢在皇帝面前申斥王文同说:“此人学术不正,久相必害天下。”世祖问:“谁能为相?”窦默说:“依我看,只有许衡。”世祖不高兴了。王文同非常嫉妒窦默,让他做太子太傅。婉言谢绝说:“太子之位未立,不敢先为师。”因此,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助理讲师。详见许恒川。默默声称生病,要求回老家。不久,王文同被处死,世祖回忆起窦默的话,对身边的大臣说:“过去只有窦汉卿一个人说王文同不可用。如果有那么一两件事是这么说的,我会不考虑吗?”召回窦默,在首都建精品住宅,下令政府提供月薪,国民政府当然会征求他的意见。

莫与王磐邀建两个翰林院:一个专治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的神韵掌管朝政;其次,翰林和国史院仍编撰国史,掌管诏令并担任皇帝顾问,由翰林学士何力活孙主持,他还掌管聚珠。世祖同意这样做。莫又说:“三代之风俗清正廉明,国运长盛之所以如此,乃立校以育才也。”今天应该建校聘师,广泛选拔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作为建立良好习俗的基础。“世祖采纳了。在与刘、姚枢、、商亭一起侍奉皇帝之前,莫沉默地说:“如果你有错,我应该说出来,同意或不同意,这是自古以来所提倡的。今天的情况并非如此。你说是,我觉得是,你说不是,我说不是。这不是好的政治作风。”第二天,他在易寺侍奉世祖。一个猎人丢了一只鹳,世祖非常生气。一个朝臣也说,这个人应该受到惩罚。世祖讨厌朝臣的迎合,下令用杖打他,但猎人没有要求。退朝后,炳忠等人向窦默道贺:“除非民众真心对待皇帝,否则皇帝怎么会如此清醒?"

至元十二年,寂年八十,官官皆来祝寿。世祖非常感慨地说:“这么有才华的人,要是能请求上天让他年轻几岁,让他们留在我身边统治世界就好了。可惜他现在老了!”由于莫年事已高,没有上任,世祖多次派宦官送上宝物和各种器皿表示哀悼。至元十七年(1280),赵佳文化博物馆学士,享年八十五岁。世祖深感哀痛,给了他丧葬费,皇太子也给了他两千块钱丧葬费,命人护送他回肥国。

莫是乐观的。他平时从不评论别人,与人相处融洽。谈论国事时,两人面对面争论,人们都说西汉时期汲黯无法超越他。世祖曾对朝臣说:“我求贤若渴三十年,只得到窦汉卿和李俊敏。”他又说:“如果把窦汉卿的心和姚公茂的才华合二为一,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后来,他向太师行了个礼,册封为魏王,并赐他“郑文”的爵位。

1,简介

《元史》是一部系统记录元朝兴衰的纪传体年表。是明初宋濂(1310 ~ 1381)和王琦(1321 ~ 650)写的。全书210卷,包括传记47卷、编年史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从蒙古人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逃到北方蒙古高原的历史。

2、作者

宋连(1310 165438+10月4日-13865438+6月20日),本名寿,本名景连,本名黔西,本名龙门子,墩,汉族。原籍金华迁西(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与张仪、刘基、叶晨并称为“浙东四君子”。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他为“开国文官之首”,学者称他为太史公、宋龙门。

王琦(1322-1374)是明朝的一位官员和学者。子子冲出生于五洲路义乌(今浙江义乌)。少年敏慧,字子文,元末隐居青岩山。朱元璋号召江南儒学提升、南康傅为同知,洪和史、宋濂均为总裁,中书成为翰林使;洪武五年,他发函云南,告诉梁王扎拉瓦尔米“急需疆土还岗”,被杀。

3.人物介绍

《元传四十五》介绍姚枢、许衡斗墨。

姚枢(1201年-1278),字公茂,号学斋、经斋。原籍颍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洛阳(今河南洛阳)。金末元初的政治家与理学家。

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金朝末年,蒙古军攻破徐州城,姚枢去燕京投靠杨维忠,经人介绍北上朝圣。太子发兵攻打南宋,姚枢跟随杨维忠四处求教儒、道、佛、医、卜等人才。蒙古军被困德安,他从俘虏中拜访儒学和赵复,力劝他到北方讲学和学徒,使理学在北方逐渐传播。姚枢从赵复那里学完程朱传写的所有书后,开始研究理学。后来在燕京当了医生,随即弃官,住在惠州苏门。失海二年(1250),忽必烈召姚枢访漠北治国。他陈述了传统儒家的帝王之学和治国之道,受到高度重视。忽必烈受命掌管汉朝以南沙漠的军务。姚枢建议他在与南宋交界的地区驻军,积粮守边,徐图灭宋,被采纳。然后忽必烈攻打大理和鄂州,他多次进谏,大肆屠杀。忽必烈即位后,姚枢请教藩府旧臣,参与代制,官至翰林学士。至元十五年(1278),姚枢去世,享年78岁。厌倦了给姚书嘉御的老学者、太师,以及开福义统三师以谥号鲁公。谥号“文书”。

许衡(65438+20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本名,人称“陆宅先生”。河内怀庆路(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区李冯村)。金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我从小刻苦读书,后来为了躲避战乱,经常往返于漯河和洛阳之间。我从姚澍那里拿到了宋二成和朱的作品,和姚澍、窦默一起讲课。元宪宗四年(1254),许衡被忽必烈召去担任京兆,赐国子监祭酒。至元六年(1269),奉命与徐世龙制定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大学士纪贤为国子。他还掌管太史馆,与郭守敬共同制作了《太史历》。至元十七年(1280),因病回怀庆休养。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病逝,享年73岁,被赐荣禄大夫、司徒雷登,谥号郑文,后又被赐郑雪左云、太傅、开福伊通、魏国公。清皇二年(1313),祭祀孔庙。著有《读易私话》、《鲁宅遗书》。

窦默(1196-1280),原名杰。字子升,又名韩庆,广平肥乡县城西村人(今河北肥乡县,邯郸市东)。元初是名臣、名医、名儒、著名新儒家、教育家。他曾任国子监讲师(即皇帝的老师)、赵文博物馆大学士、论辩大夫,并被封为太师魏国公,谥号郑文。窦默是中国针灸史上著名的专家之一。他的“行八穴”、“补泻在于指”、“用针如常”、“气重而紧”等针灸理论,对后世针灸医生影响很大,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