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什么时候发现杂交水稻的?

袁隆平于1973成功育成世界首个实用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六十年代初,中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路上饥饿的景象深深刺痛了袁隆平。袁隆平意识到,既然是学农业的,就应该为增加农民粮食产量,养活人民做出贡献。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9年的努力,1973成功育成世界首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自1976以来,杂交水稻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项科学研究给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扩展数据:

1978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也是在这一年,袁隆平的科研生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被提拔为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这让袁隆平拥有了一块改革试验田。

此后,袁隆平年复一年地在试验田里耕耘播种,希望把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后,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能比常规水稻增产20%。

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5%。杂交水稻每年可以增加大约250万吨的水稻产量,每年可以额外养活7000万人。

科研是没有止境的,袁隆平并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近十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攻关超级杂交稻,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和2014年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公斤的示范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目标1,000斤/亩比袁隆平的预期提前5年实现。

从2015开始,袁隆平启动超级稻新目标:大规模示范达到每公顷16~17吨!迄今为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15-2017,云南省个旧市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在6.8公顷示范地块上连续三年实现每公顷16吨以上。

2018年,该示范片突破大面积高产示范,平均每公顷产量17吨,创下水稻大面积种植最高产量世界纪录。

40年来,袁隆平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农业和科技的重视,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学习科技的积极性。得益于此,杂交水稻技术研发蓬勃发展,产量纪录屡创新高。

袁隆平追求高产的梦想一步步实现,“草下乘凉”终于实现了,可喜可贺。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为了完成这个愿望,他和他的团队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进程。杂交水稻1979出国。当时农业部赠送给美国西部石油公司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产量比当地良种高出33%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65,438+0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粮农组织聘请我担任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其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国家的试种示范取得了巨大成功。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也为造福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的种子在外国生根、发芽、开花,既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又起到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