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一生珍贵的同理心

教孩子对生活珍贵的共情所谓共情,就是理解别人的情绪,产生* * *声音。最大的关键是首先要能够接受、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同理心最重要的基础。当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情绪时,很难教他们感同身受。家长不仅要在平日里以身作则,还要帮助孩子思考自己情绪变化的历程,引导孩子理解自己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反应,进而学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差异。什么是共情?台中学校系统巡回功能治疗师许玉婷指出,所谓共情,是指一个人除了能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外,还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想法。陈燕琪的咨询心理医生说,共情最重要的部分是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话语,还要产生“情绪声音”,理解为什么别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共情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1?1.5岁时,出现类似共情的行为。那么,孩子多大了,能知道别人的情绪和自己的不一样吗?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说:“其实8个左右?9个月的宝宝一般能感知到大人的表情和情绪与自己不同;是1吗?1岁半,会开始出现一些助人为乐的行为,比如比妈咪帮爸爸拿杯子和拖鞋,让爸爸觉得比妈咪更体贴。但是,直到孩子4岁左右,他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大人要把握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培养共情能力。」

3?台北亲子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询师、张老师基金会义工老师6岁的陈燕琪提到,刚出生的孩子一定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知道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因此,只要他们感到任何不适,他们就会立即想发泄出来。当语言发育不成熟时,通常会通过哭来表达。

直到1?2岁时,儿童一般能分辨出在相同的时间、空间和情境下,他人的情绪有时与自己的情绪不同;但是,此时孩子的认知发展不一定能理解真正的原因,也不一定知道如何处理和应对;直到三岁半左右,通过平日与父母互动的经历,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可能的因素。所以通常建议家长等到孩子3岁?6岁的时候,慢慢多引导,给他们一个推测和思考的机会。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区别?徐玉婷的职业治疗师和我们分享了以下例子来说明:

当孩子摔倒在路上哭的时候

a的妈妈说:“快过来。妈妈,秀秀,你怎么摔倒的?妈妈B说:“妈咪知道你摔倒了,所以你现在一定很痛苦很难过。你需要妈妈的拥抱吗?」

相比之下,妈妈B的反应是与孩子感同身受,因为妈咪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出孩子目前的感受,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最后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妈咪需要拥抱吗?);一个母亲更倾向于只传递和孩子在一起感受情绪的部分。

按照陈燕琪的咨询心理医生的说法,所谓“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需求。但是,“同情”可能隐含了很多自己的需求,渴望为对方做点什么,可能会错过真正和对方在一起的机会。换句话说,“同理心”更倾向于站在与对方相同的立场,有时并不一定给出建议或实质性的帮助;而慈悲心则倾向于从更高的地方往下看,有时过于急于伸出援手。

“其实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没有那么绝对。比如有时候我们只是认真听朋友的抱怨,好像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对方却觉得感同身受,感觉更舒服。陈燕琪带着辅导员说。

同理心,可以教吗?同理心,来自先天还是后天?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指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而“移情”属于高阶复杂情绪的发展。所以,除了先天因素,还需要靠后天积累的经验和教育,才能发展得更成熟。比如,如果父母凡事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而孩子缺乏在家体验或实践的机会,那么孩子可能更不容易去体验他人,产生与自己不同的情绪和需求,更不容易理解他人。

陈燕琪的咨询心理医生认为,气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叫“气质”,每个孩子都有其差异。通常我们会说,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先天的气质可能对共情的发展有一些影响,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适应孩子的气质。换句话说,气质不会完全影响孩子行为的最终结果,但会影响其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可能性。

有研究指出,和宠物一起长大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主要是因为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生命教育的机会,他们可以立即向孩子解释宠物的反应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待宠物。所以孩子从小就学会照顾小动物,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同理心。

如何教会孩子共情,这是一生的宝贵?同理心属于道德发展?可以用外部的规范教育吗?一些教育学派认为,通过积极鼓励好的行为,孩子可以保持良好的表现,但同理心似乎与人的“道德发展”有关。如果是,真的能用外在奖惩的规范来教育同理心吗?这样会不会容易让孩子不明白自己行为的道德特征,停留在“我做什么是因为我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的阶段?

把“奖励”换成“鼓励”的功能治疗师徐玉婷指出,曾经有一个实验,把孩子分成A组和B组,A组在孩子帮助别人后给糖果,B组在孩子帮助别人后不特别给糖果。实验结果表明,A组用额外奖励帮助他人的表现少于b组。本实验表明,不宜用物质奖励来培养儿童同理心或帮助他人的特点,而应采用鼓励的方法。

奖励和鼓励的最大区别在于,“奖励”是作为反馈的外部“物质”;“鼓励”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拥抱,一个吻,甚至是对孩子真诚的感谢。比如,当孩子帮忙做某件事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吻,说:“谢谢你,你真的帮了妈咪很多。妈咪真的很开心。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反馈,孩子就能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教会孩子一生珍贵的共情“情感教育”是培养孩子共情发展的基础。如上所述,共情的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是“认同他人情绪”的能力;但是,孩子必须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才能进步到下一步,有能力“识别”别人的情绪,然后发出情绪化的声音;所以,情感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孩子共情发展的根本!

抓住关键4招!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与我们分享了以下几个关键原则:

Move 1:帮助孩子说出他目前的心情。以孩子愤怒的情绪反应为例。妈咪可以帮助孩子说出他目前的情绪反应:“我知道你刚刚摔倒了,所以现在你觉得很生气。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一次次慢慢从中学习。当他们有情绪反应时,他们有能力检测出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招式二:有机会的话,要给孩子看看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刚才,你帮妈妈拿杯子。妈咪觉得你真的很体贴,妈咪好开心。公园里的那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悲伤,所以他哭了。或者利用阅读绘本中的不同情境,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

招式三:和孩子玩扮家酒的游戏。大部分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很会玩扮家家酒的游戏了。有些家长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和培养同理心有关?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指出,当孩子扮演一个角色时,他必须努力去揣摩和理解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思想和情绪。孩子越能流利地说出属于角色的对话语言,就越能理解不同角色、不同立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四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前三招够了,最后一招就是鼓励孩子实际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说:“我今天自己用积木搭了一栋楼,好开心啊!这意味着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到快乐。这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和鼓励;所以平日里可以带孩子从表达积极情绪开始练习,然后慢慢进步到表达消极情绪。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准确表达出来,是他一种优秀的能力。

教孩子一辈子宝贵的同理心、负面情绪、强烈情绪也需要同样的道理!一般来说,当孩子难过或开心时,父母更容易感同身受。但是,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其实是需要父母感同身受的!

当孩子有任何情绪时,父母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出来。陈燕琪咨询了心理医生,表示有时候孩子难免会出现争抢玩具或者发生冲突的情况。如果父母知道孩子是打人的人,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感到震惊或愤怒,或者冲过去训斥或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陈燕琪的咨询心理医生提醒:“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共情,也是向孩子展示共情的好机会。尤其是孩子被大声训斥的时候,很难跟他们讲道理。其实这一点往往被成年人遗忘。所谓共情,也包括共情儿童的“强烈情绪”。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

家长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产生负面情绪反应时,家庭能做些什么?陈燕琪咨询了心理医生,说,你可以试着先对孩子这样说:“你哭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不会玩玩具了,感到生气和不开心吗?第一步,帮助孩子理清情绪产生的原因,正视自己目前的感受。只有给孩子更多灵活的共情体验,而不是听起来像恐吓或责骂的语言,孩子才能学会真正的共情。

对孩子“同道理”,不等于“认同”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些家长可能会很困惑:“什么?我的孩子做了错事。他开始打人。我为什么要对他有同样的感觉?如果他不大声纠正,他不会因为这个变得越来越坏吗?陈燕琪咨询了心理医生,进一步解释说,当孩子有打人的行为时,家长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感到愤怒和惊讶,会忍不住责备孩子。这也是人的本性;但是,这个时候如果能做到和示范一样,孩子就真的能学会了。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刚才是不是觉得生气了?所以你打了其他孩子?如果你真的感到生气,你可以来找妈妈,我们可以一起解决。打人会让别人受伤难受,这是不好的行为。妈咪不希望你生气的时候打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和他同理心,照顾他的情绪,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他绝不会认同他的不良行为!

同样的语言这么说!当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发生肢体冲突时:

你刚才是不是觉得很生气?所以你打了其他孩子?如果你真的感到生气,你可以来找妈妈,我们可以一起解决。打人会伤害到别人,这是不好的行为。妈咪不希望你生气的时候打人。NG→大声训斥:“你怎么这么坏!怎么能打人呢?赶紧给别人道歉!」

功能治疗师徐玉婷也说过,如果你想马上教育孩子,想让他在孩子情绪来的时候马上学习,大多数时候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情绪来的时候,他也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发泄的方式。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咪知道你现在生气哭了,妈咪会等你哭了再告诉妈咪刚刚发生的事情。”陪伴孩子度过情绪高峰。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把孩子带离引发他情绪的地方,让孩子的情绪强度慢慢降下来。等孩子的情绪强度降下来后,就可以和孩子商量了。这时候沟通教育才能有效。

为了教会孩子对生活的宝贵的同理心,父母必须思考“行为事件本身”

情况:妈咪一直教育孩子,出门拿的时候要站在公交的座位上,一定要脱鞋,因为座位后面还有别人坐,没人喜欢坐在脏椅子上。但是,孩子越来越大,现在已经2岁多了。经常看到比他小或者差不多大的孩子站在捷运和公交车的座位上,不脱鞋,不踩踏玩耍,不看窗外。孩子常常疑惑地看着妈咪,或者问妈咪:“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却要遵守妈咪给的规范?”」

功能治疗师徐玉婷说,孩子到了2岁,心里往往会有一百万个为什么。有时候除了试图打消他的疑虑,他还会试探大人的教养是否一致。当孩子提问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来,思考“行为事件本身”,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在明确解释为什么这件事不能做,回到行为本身去思考和回应孩子。

当孩子说“那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做妈咪说的不良行为)而我不行?”,妈咪可以试着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回应:

应对方式1:可以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急于现在的教育,先把情况放一放,比如带孩子坐捷运车没事,回家后再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讨论。

回应二:试着说:“嗯,妈妈也看到别的孩子这么做了,但是可能他忘了,可能他爸爸没有告诉他这么糟糕,所以你要不要一会儿拿卫生纸把脏椅子擦干净?”」

教会你的孩子一生珍贵的同理心。小心点!不要让对孩子的养育成为成年人之间的公平之争。

情况:一位母亲提到,她一直教育孩子排队去公园或亲子馆玩玩具或大型游乐设施,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在公共场合使用玩具或大型游乐设施的权利,没有人喜欢在使用时轮流被别人占用,以此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但是,当孩子们乖乖遵守规则的时候,却遇到了插队玩耍的孩子。对方家长显然不想介入现场的管教处理,但还是低头玩手机。这时候他们该怎么办?

陈燕琪的咨询心理医生提醒,类似情况发生时,很多家长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错误上,对其他家长的置身事外感到愤怒。他们渴望为孩子挺身而出或者为公平和是非而战,为了反驳而反驳很容易,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困惑和情绪!

其实与其生气或者向其他家长抱怨,不如先把注意力放回孩子身上,这是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同理心;不要随便对孩子说:“那是因为我们有同理心,而那些人没有!这种攻击性和批评性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既没有教育意义,也不可理解。

陈燕琪咨询了心理医生,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处理步骤:

第一步:对于孩子目前的挫败感和不公平感也是如此。“你觉得球队这么生气是吧?””“你觉得妈妈只这样问你,不理他们,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引导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第二步:带孩子思考为什么别人不遵守规则。“有没有可能他们不知道?还是算了?利用机会引导孩子明白,很多时候别人即使和自己处于同样的情况,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选择。

第三步:引导孩子一起思考解决方案。“你认为现在更好吗?等到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冷静下来,再谈认知和教育,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给孩子参考或者和孩子一起思考解决方案,听听孩子的想法。

第四步:引导孩子思考他曾经有过的积极经历。当孩子还执迷于不公平的时候,你可以试着给孩子讲讲之前带他去公园或者其他地方的积极体验。“妈咪记得我带你去外婆家旁边的公园的时候,每个孩子为了玩滑梯都排着队。那次大家玩得开心吗?」

教会孩子一生珍贵的同理心,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目的。

情景:如果妈咪听到小朋友互相开玩笑,或者从幼儿园回家说XXX又胖又臭又脏,XXX长得丑眼睛小等等。,妈咪试着引导说:“如果别人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但是孩子回答:“但是大家会一直在一起说XXX!”但是XXX长得丑,眼睛大,大家都说我可爱,我不丑!妈咪担心孩子会有无法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越轨行为。我该怎么办?

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建议,家长不妨试着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孩子说的话或者做的事背后的目的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好玩,并没有大人想的那么“邪恶”。以上述情况为例,也许孩子想要赢得同龄人的认同,父母最重要的是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以下提供指导方法,供家长参考:

引导点1:有表达好恶的权利但不应伤害他人。“你可以不喜欢XXX,但不要攻击人家的长相,说人家胖,丑,眼睛小。」

引导点二:引导孩子练习观察他人的优点。“可是,妈咪觉得我每次看到XXX,他都会笑,会主动跟妈咪打招呼。妈咪觉得他很有礼貌!让孩子看到观察的不同方面,看到同学的其他特点,进而去爱和帮助同学。

引导点三:引导孩子用幽默的方式思考。如果用文字表达:“如果你是XXX,听到别人这么说你,你会喜欢吗,会舒服吗?”如果孩子好像听不懂,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建议你可以试着在孩子面前夸张一点:“哈哈哈,你的头发(指你的孩子)今天好丑啊!当孩子们看到大人夸张的表演时,他们通常会感到震惊。这也是一种诱导孩子共情的策略,让孩子停下来,真正思考一下,当听到同样的话时,他们是什么感受。想想自己的行为或语言是否合适?

引导点4:家长和幼师结盟。建议家长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会观察到不同的点。如果孩子真的提到了上述情况,家长也可以向老师反映,进一步明确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些反应和说法。

3岁以后可以用更复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徐玉婷职业治疗师提醒: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沟通方式,3岁以前的孩子用更简单明了的句子,容易让他们理解;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完整,所以家长可以解释得更深入。

家长的第一反应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孩子。陈燕琪咨询了心理医生,说发生上述情况时,妈咪的第一句话可以回应:“妈咪听到你这么说很惊讶。妈咪觉得XXX好可爱。如果XXX知道大家都这么说他,会不会很难过?”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也避免了孩子听到妈咪的回应是指责:“你这个坏孩子,你不能这样说别人!因为指责的语言往往会让孩子竖起手臂,更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者和父母发生更多的争论,失去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育儿注意事项:父母不要否认自己的情绪。陈燕琪咨询了心理医生,提醒他们有时候父母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会大声责骂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没有生气,我是在教你怎么礼貌!如何与人共情!其实家长首先要能感知和分辨孩子的情绪,知道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才能引导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真的情绪激动,你可以理解,心平气和地解释:“妈咪现在生气,不过是因为我之前警告过你,你答应了妈咪,可是你还是答应了,所以妈咪会觉得不开心。如果父母每次总是否定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会迷茫,容易受挫,很难真正学会理解情绪。

教孩子一辈子珍贵的同理心,别人的善良一定是一样的吗?情景:A孩子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糖果要给B孩子,但是B孩子真的不喜欢,觉得不需要。他礼貌的拒绝了一个孩子,但是一个孩子哭着要土地甚至讨厌B孩子,向他的妈咪(A妈咪)抱怨。一个妈咪知道后比孩子还激动:“我的小宝贝主动分享了她最喜欢的球,最喜欢的玩具,最喜欢的食物。难道他不知道我的小宝贝会沮丧难过吗?为什么他的父母没有教好他,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感同身受?更有甚者,我愤怒地向妈咪B要了一个理论,心想孩子B怎么会这样不知道别人的好呢?

孩子需要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拒绝,缺乏挫折承受力,不能接受别人说不徐玉婷的功能治疗师认为,上述情况说明孩子A没有接受挫折的能力,缺乏灵活思考的能力。其实也要看家长自己是否能保持灵活性,因为大部分家长看到孩子爱分享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所以几乎每次都会给予非常积极的回应,甚至主动鼓励。

如何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平日里,应该让孩子有机会理解什么是来自熟悉的家庭成员的拒绝。别人有权利和自己有不同的喜好和习惯,自己也有权利拒绝自己,这样孩子在外面遇到同伴拒绝时就不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家长可以故意多给孩子创造在家练习的机会,多给孩子做“情境题”。比如,当孩子在家里拿了自己喜欢的食物,想主动分享时,并不总是要回应“哇,真好吃,谢谢你,宝贝!偶尔,你可以礼貌地说:“非常感谢你,亲爱的,但是妈妈现在不饿。然后借机和孩子反复沟通,孩子就会开始明白,那不是自己的“善良”,别人必须接受。

用一生的时间教会孩子珍贵的同理心,并借机引导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反应以进行教育。如果妈咪A真的带着孩子去理论,妈咪B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说:“你看,他好像真的因为你的拒绝而难过。要不要先收下?主要目的是借机帮助孩子观察他人的反应和情绪表达;同时在A的妈咪面前对A的孩子说:“非常感谢你的分享。我们兄弟真的不饿(或者说不喜欢),但是看到你哭的那么伤心,所以这次就先收下了。这样,就相当于教育了一个妈咪和两个孩子。

让孩子有提前灵活调整的能力,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另外,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一起练习。比如,他们约好这个周六带他去儿童游乐场。在和孩子提出这个计划之前,可以提前提醒孩子:“但是周六下大雨怎么办?”让孩子有机会思考是否有其他灵活的活动可以代替。

许玉婷现在的职位:台中学校系统巡回功能治疗师。教育背景:长庚大学医学院机能治疗学系。经历:通过国考院进阶考试,台北及云林家庭支援中心讲师,桃园县保姆制度讲师,中山医学院及傅莹科技大学兼任讲师,台中及彰化各级小学及幼稚园亲任讲师。

陈燕琪现任职务:张老师基金会亲子之家副主任、辅导心理师。张老师学历:硕士经历:利伯塔兹教育基金会咨询心理师,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特约咨询心理师,台北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精神科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