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3岁宝宝进行早教
这个小女孩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续很久的年龄。通常,她的注意力会不断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但是,孩子一旦遇到吸引自己的东西,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一次次重复训练,专注程度惊人。当孩子的手脏了,母亲就让他去洗手。后来发现他的手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他还在不停地洗。晚上睡觉的时候又要洗一遍。过了几天,这位母亲发现她的孩子现在会自觉地洗手了,孩子见到人也会骄傲地向他们展示自己干净的手。
其实孩子的这种反复练习,正是他们锻炼和学习的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提高了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只要一开始就认真教,哪怕是教到每一个细节,孩子都会不断重复练习。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难以想象的乐趣和满足感,这些动作根本不需要大人来强迫,自己就会做得很好。
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孩子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这种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处于忘我的状态,这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自由选择——让我自己来
孩子不喜欢被父母或老师人为规定,渴望自己选择不同的事物和行为。这种自由选择使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倾向。只要有机会,保证大人不干涉,他们总会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哪怕只是一把小尺子,也会玩得很开心。
有的孩子在家,从晚饭吃什么到看什么电视节目到要不要上培训班,一切都不由父母决定。孩子总觉得自己与自己无关,无权过问,所以他们的童年可能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快乐。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孩子自由地做一些选择是培养他们乐观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大部分事情都要父母做主。让孩子自由选择,不是说他想做什么就可以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但是有些事情是孩子可以做决定的,比如让他们画白马而不是花花草草。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应该允许他们为自己决定更重要的事情。
“请不要命令我,让我自己来。”听到孩子的哭声,要意识到不能轻易干涉他们的选择,不要总以为自己的安排是恰到好处的。事实上,孩子们只是不厌其烦地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只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孩子也不会开心。
3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智商方面:
1.早期阅读:每天和他一起读一个故事,用家里的大狗来测试,或者买一些以图片为主的故事书。这个故事应该短小精悍。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词或者成语,丰富他的语言能力。给他讲个故事让他复述,或者让他看图自己编故事。不管他编什么,鼓励他走下去,一开始就帮他编。
2.角色扮演游戏:陪他看病,有客人,去家乐福购物,警察叔叔抓坏人,自己编游戏内容来丰富一点。你和宝宝扮演一个角色,比如看医生的游戏,一个扮演医生,一个扮演病人。教他平时观察这些角色。
3.增长他的见识:你可以通过路上看到的任何东西来增长他的见识,比如各种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名称,各种店铺的用途,还可以通过看天给他讲一些天文知识。
4.配合幼儿园课程复习学过的儿歌、唐诗、英语单词。
情商:
5.品质的培养:每天抽点时间和他聊聊天,让他说说幼儿园的生活,然后灌输一些好的性格。也可以通过读故事来灌输,在一个故事讲完后,用简单的文字总结故事中体现的好的品质。不断重复,强化印象。
6.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利用一切机会向他灌输一定要有爱心,懂得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可以在宝宝主页上看一本成长日记《爱的培养》。比如郭找我要衣服的时候,就讲了孩子的故事。他才一岁,他妈妈离开了他,我就给他讲了孩子的故事,让他自己把那包衣服交给郭。平时在路上看到乞丐,可以跟他们说,他们很可怜。你也可以要求他热爱动物和植物。
7.独立能力的培养:让他做自己的事,给他提供决定一些事情的机会,比如穿衣服,给他两件衣服,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出去玩可以让他选择玩的地方。平时他要自己做事情,尽量不拒绝。如果他想拒绝,需要告诉他理由,肯定他的热情。
8.以赏识教育为主,多表扬多鼓励。不要打孩子,这样最伤害孩子的心灵。不骂人,但要以身作则。
孩子到了两三岁,最初的自我概念就出现了,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的意向。如果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满足,大人支持,就会开始建立自我肯定的感情,反之,就容易退缩。包括学习在内的大多数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大概是因为大人喜欢用“简单的命令”,所以孩子容易对工作和学习产生反对或厌恶情绪...
独立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随访,30年后发现其中20%的儿童一无所获。对比他们中前20%的人,发现最显著的差异不在智力上,而在人格品质上。杰出的成就者是具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气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性格对他的成长和成功有多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和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学前教育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能力,重在培养自理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
从2-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它需要“摆脱成人的控制”。
2-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四处看看,到处摸摸,不希望大人牵着他们,甚至让人牵着手走。他们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经常对大人想让他做的事情说“不”。他对自己想做的事说:“我会的,我自己会做的。”
二是因为手脚动作不是很协调,走路或跑步时容易摔倒。用杯子喝水会溢出来,用勺子吃饭会溅到身上。
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是“不听话”和“顽固不化”。
第三,渴望与同龄人交往。交往是幼儿,尤其是2-3岁的独生子女的一种发展需要。他们特别喜欢和邻居家的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无聊”之类的话。父母经常以不安全、不放心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2-3岁的孩子对自己知道一点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反复做,比如玩某一种玩具,反复玩一个游戏。
教育中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家庭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都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独立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塑造的结果。
第一,珍惜孩子自我独立的意图。
孩子到了23岁,有了最初的自我概念,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有“给我”、“我要”、“我要”、“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的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儿童的独立活动得到成人的满足或支持时,儿童会表现出骄傲和快乐,会产生“自尊”、“自豪”等初步的自我肯定的情绪和态度,否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所以,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意向,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让独立不断发展。
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家长要抓住2-3岁这个关键期,根据情况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自己的事”包括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如果错过了机会,形成了依赖和懒惰的习惯,就很难改正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提倡“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一个人被留在一个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中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从而产生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的问题。出于安全等原因,很少给1岁以下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走的机会。孩子醒着的时候经常被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或站在有围栏的小床上。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要压制孩子的独立活动,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量力而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认真听孩子说话,让他感觉到你在尊重他。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尽可能让孩子做事情,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不要当众训斥孩子“不争气”、“愚蠢”、“没出息”,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溺爱孩子。事实证明,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数都非常配合父母,友好、礼貌、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育儿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培养。
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反对或厌恶情绪。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孩子被要求做象征性的工作时,他们应该试着玩游戏,这样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积极参与。如果他们能坚持经常训练,就会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是离不开努力和不怕吃苦的。不爱劳动,怕吃苦,怎么能坚持独立自主?
学早教的都觉得3岁最重要。他3岁的时候就知道哭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就哭了。
当他认为自己很好的时候,他吸引了别人的注意,所以他很好。你知道,他特别擅长读心术。所以当你关注他的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乖了你不理他,他哭了你不理他。他可能哭是为了引起你对他的注意,所以可能是你的,跟看电视没关系,跟你的教育方法有关。我觉得一个3岁的孩子希望他自己做事情。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没有一个愿望,一个做事的愿望,一个帮你做事的愿望?比如他想做什么?这个三岁的男孩最想做一件事。比如你拖地,他也会拖地。如果你想洗头,他也想。你想做什么,他也想做什么。这个时候,他必须做到。不要说他过得好不好。不,他做得不好。也不说。如果做得好,就:真的不容易。比妈妈的好吃。你真的很能干。这个时候,他愿意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