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区的定位是什么?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表现的。在艺术区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他们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材料的操作。不同的材料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孩子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针对儿童美术活动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把美术设计区营造成一个让儿童感受和表现美的小世界。为他们的游戏、学习和创作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自由地观察和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随意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友好地与同伴合作,有序地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塑造他们的审美能力。如何营造区域活动环境,摆放适合大班孩子的材料?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更有效地引导和评价大班额的孩子?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我们发现创造艺术区环境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审美氛围的营造

区域活动是集中教育活动的有效延伸,便于教师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为了有效地发挥艺术区的功能,教师应该为艺术区创造适宜的环境。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可以引导行为的内涵和方向。艺术设计领域应该注重一种自由、宁静和丰富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自然会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纲要中指出,儿童无时无刻不在与环境交流,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儿童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发展。艺术区的墙面装饰对完成主题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题墙饰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发孩子的思考,从而产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艺术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快乐、和谐的民主氛围,让他们在自由的游戏中学习和创造,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发展自己。首先,最好选在靠近窗口平台和水源的地方,方便孩子在活动中自由取水和换水。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照明和保护孩子的视力。在有条件的教室里,还要考虑它的空间位置,要有利于孩子的个体活动、自由组合活动,以及小调整、小组活动。其次,除了设置工具和材料柜外,在一定位置应有一面墙壁画板,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自由组合,进行各种粘贴或绘画活动,这在空间环境上为美育中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在“我们爱莆田”主题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研究艺术区的墙面布置。欣欣说:“我们这里吃的很多。我们可以把艺术区装修成美食街,挂各种好吃的。”好主意。欣欣的想法启发了我。于是,我把电教媒体引入课堂,设计了一个适合教学内容和儿童心理的现代美术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看、听、说、玩等各种活动中愉快而积极地获取美术知识,就连平时能力较弱的孩子也增加了积极性。这项活动的成功告诉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目的、有吸引力的环境,就为孩子打开了获得创造和玩耍动力的大门。地域性墙饰的创作也需要关注孩子兴趣的发展变化,要随着每个主题活动的自然发展和深入而逐渐丰富,这就要求墙饰要有弹性。如果墙面装饰的内容长期固定,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减少孩子操作和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

二、活动材料的推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只有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才能体现儿童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艺术设计区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区之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用手和大脑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体验成功的喜悦。艺术区的活动正好可以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艺术区的材料比其他区的多很多。可以使用各种物品进行操作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开放活动区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活动素材,诱导幼儿求异创造。

儿童求异的创造力离不开物质材料,只有丰富多彩、难度适中的材料才能保证儿童活动的质量。我吸引孩子一起收集素材,因为孩子自己收集的素材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创作。比如大班幼儿的素材要丰富多样,可以更直接的吸引幼儿参与活动。颜色鲜艳、体积小、易折叠、造型富有想象力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儿童的创造一般是以模仿为基础的,这是模仿经验内化后的变化。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是儿童创造的特点。比如在“艺术区”,我提供了一些油光纸、缎带、绉纸。老师简单介绍了玩耍材料,演示了半成品后,孩子们就自由创作了。发现这些材料可以把脸修饰的很漂亮之后,就不太满意了。一大箱包罗万象的材料引发了孩子们的创作动机。他们还能拿出什么来修饰脸?经过尝试,他们发现各种各样的纸、羊毛、豆子、种子等。可以用不同的效果装饰面部。丰富合适的素材让孩子饱满的创作欲望爆发,独立收集的素材放在固定的位置,有利于孩子大胆的创意立体塑造活动和多样化素材的装饰活动。在经验、材料、成品之间,思维在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走向与创作冲动的联想,在经验的土壤中孕育出花朵,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成为孩子们的创作乐园。

2.在结合主题摆放美术素材时,由于儿童发展水平不同,活动由浅入深。

因此,美术素材要满足各个层次儿童的需求,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才能贴近主题,易于所有儿童接受。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有意识地及时调整教材,这将是活动有效开展的良好支撑。老师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孩子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比如在“普贤脸谱”的活动中,我先让孩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先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去理解脸谱的特点:对称、色彩鲜艳、夸张等。,来表现孩子喜欢的面部妆容,而在这个体验上,我会升级到不使用简单的绘画形式,让孩子用各种形式去创作。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操作能力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如果有的孩子选择水粉,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鸦创作;有的孩子选择用彩泥,五官用豆子糊;还有的选择鞋盒、羊毛、纸板等。孩子在操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制作。比如,在儿童区域活动中了解到儿童的情况后,老师可以给予如下指导:能力强的儿童(实物图所示制作脸书)进入区域后自由合作。教师要优先提高孩子的表达欲,引导他们逐渐学会讨论制作主题,协商分工合作,以及如何分配材料和工具,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设计脸书的五官。并激励他们分享合作的快乐、幸福和成功。能力一般的孩子(能部分模仿,但仍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安排自由的个体活动,鼓励他们互相观察,互相启发学习,大胆尝试,参照老师提供的例子和图片反复练习,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掌握脸书的规律,突破困难,画出脸书的不同感受,然后进行装饰。能力弱的孩子(完全不会模仿,困难较多)可以在区里组织小组活动,介绍如何观察和理解实物图,指导他们按图循序渐进地学习,对所学技能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展出儿童作品可以启发孩子,同时通过作品的展出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在艺术区,有一个展览角,一面展示作品的墙,还有一个展览桌,供孩子们张贴自己喜欢的作品,互相欣赏。除了设置儿童活动,还有老师举例,不仅有利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模仿成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还能明确引导孩子设计新的物品。

3.为了让美术活动区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吸引孩子,我用了一些各种感官的辅助活动来介入美术活动,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在活动区放了一个录音机和一些磁带,其中一些磁带可以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大小,让孩子通过听来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等等,并以一定的模式有规律的展示出来,比如画一个声音大的西瓜和一个声音小的苹果,画一个双向连续的画面。还有孩子熟悉的小故事,时间、地点、人物等小片段。儿童通过听录音内容,画出与故事相符的图画。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提高对声音的听辨能力和对语言的倾听理解能力。还有的让孩子通过味觉感受酸、甜、苦、辣、咸,通过亲身体验得出酸、辣是什么味道。比如辣味可以是一种爆炸感,可以用虚线来表现;酸的味道是一种收缩感,可以用波浪线来表示。孩子们通过品尝味道画出许多奇怪的图案,提高了他们的味觉能力,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当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仅能有效激活静态、平面的图形环境,使其更加具象、生动、形象,还能使儿童在与主题环境互动时链接相关图像信息,帮助儿童进一步解读图形材料,使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更加充分。

第三,与班级课程相呼应

1,美术区是一个独立的区域,也能体现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

比如老师在教孩子认识数字的时候,可以在美术区准备一些有数字轮廓的作业纸,让孩子在轮廓上涂画或者粘贴纸片。老师在引导孩子认识树叶的时候,可以在美术区准备各种各样的树叶,让孩子创造性地拼贴或者进行搓叶。在孩子认识扇子的同时,还可以给孩子提供木棍、纸、羽毛等不同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扇子。对于一些画画能力差,但有一定口语能力的孩子,请他们讲一些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请老师或家长用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区域墙面装饰品上。这样创作的墙面装饰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也可以使其涉及艺术、健康、科学、社会、语言等领域,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2.在艺术领域,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课程中的审美契机,创造地域环境,使环境创造与课堂课程相互呼应、相互支撑。

教师应重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在课程主题上,随着内容的深入,孩子掌握的关于主题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这时候,老师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拓展想象力,发挥主动性,做自己想做的事,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孩子创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有一次早上,我听到小朋友在谈论哪里的房子又高又漂亮,于是我们发起了“我的家乡高楼”的代活动。孩子的兴趣可高了,有些画是建构的,有些浪费是制造的。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们总是保持浓厚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他的创造天赋也在慢慢显现。他运用想象力和头脑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活动也很成功。有些孩子在艺术领域是盲目的或不清楚的。这就需要老师从课程的主题出发,对孩子的美术活动给予适当的、科学的指导。比如大部分孩子进入区域玩彩泥的时候都是乐呵呵的做东西,而志诚的孩子在玩的时候却漫无目的的捏来捏去。这时,我温柔地问他:“你想做什么?”他摇摇头,我和课程主题相关,启发我:“我们知道这么多好吃的,你最喜欢吃什么?”“我最喜欢吃清淡的食物。我捏几个扁食,拿到娃娃家给宝宝以后吃。”目的很明确,他开始专心生产。在点评时,他大胆地向同伴介绍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后的用途,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所以,老师要在游戏中给予及时的引导,多看点,多观察,少干涉孩子的活动。即使他们想参加儿童活动,也不能干涉或改变儿童活动的主题。老师只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不了的事情时,老师要及时引导、帮助、指示,而不是急于给孩子提供答案。培养孩子通过观察知道同一个东西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会增强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思维能力(因为任何新知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旧知识基础上的,找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学习迁移的能力也会增强)。有些孩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不想画,也不会做。这时候我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比如你一定会画好的,不要换一种方式再试,我会帮你的等等。).这样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困难的意识和自始至终的做事质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对事物的兴趣,孩子们才能在活动中发挥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艺术区为试点,对如何投入素材和引导进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艺术区组织活动,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经验是,艺术设计区的创建一定要根据这个年龄段班级的学期和月度目标,这样才能把资料放进去,才能听从老师的指导。同时我们也觉得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很强。如果教师能正确把握,活动区确实能发挥其他教育价值。如果活动区能根据目标有顺序地或连续地调整材料,让孩子有新鲜感,那么他们就能乐于探索新事物。通过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爱提问,动脑子,敢于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这说明艺术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尽力为孩子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受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