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在小班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岁两个月的孩子入园,是学前教育的“硬件”之一。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园接受教育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情况在大良区的幼儿园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幼儿教育班现在供不应求,孩子们在这里进步很快,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良区11个孩子今年开始开小班,招收2-3岁婴幼儿。从周一到周五,所有小班的孩子都参加了幼儿园的大家庭。让孩子通过各种游戏逐渐感知世界。逐渐适应的孩子会进入全日制“小班”。通过在青幼儿园试点班的实施,证明通过小班化教育进入小班的幼儿与今年三岁入园的幼儿相比。发现入了小班的孩子在自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刚入园的同龄孩子。根据老师们的观察,刚入园的孩子要赶上这些各方面都上过小班的孩子,需要将近半年的时间。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全区所有幼儿园都将开设小班。以下是一些看法和做法。一、小班作业从这里开始。我园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让孩子量力而行”的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欲望。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孩子最初的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然而,作为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各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却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太宠孩子,什么都代替做,这成了他们独立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幼儿园后,很多孩子不会独立吃饭,不会洗手洗脸,不会大小便,不会穿简单的衣服。因此,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自理能力,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二、2-3岁幼儿自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第一,父母管的太多,很多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习惯自己做。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宠儿”。家里很多他身边的大人逗他们开心,以为只要孩子吃好,身体健康就好。所以很多孩子要喂饭,有的爷爷奶奶要跟着他们好好吃一顿,或者让孩子边喂饭边看电视;帮他们排尿,穿衣服,大人认为是义务。但不知道孩子对独立的渴望会逐渐消失,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发展缓慢。

第二,我觉得孩子年纪小,能力差,以后读书也不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的要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答案往往是:“不行,你太小了,做不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学会自己穿衣吃饭了。现在孩子还小,没必要急着让他们自己做,而且越小越难教,越大学得越快。所以,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得自己做,几乎都是大人安排的,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落后于其他孩子。

第三,怕麻烦,觉得孩子反应慢或者吃脏。

因为孩子小肌肉发育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经常在桌子上和地上。父母嫌脏,觉得还不如赶紧喂。有的孩子想自己洗手,结果手不干净,衣服湿了。父母后悔没帮他洗。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耽误了工作时间。所以很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既省时又省事。事实上,父母拒绝让孩子自己做,自己一个人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了孩子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培养2-3岁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和必要性。

2-3岁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孩子的学习参与、训练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孩子的行动发展。2-3岁的孩子也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生活能力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因此,结合2-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明确:

(1)培养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孩子们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新的环境和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但是他们不会洗手,吃饭,穿衣等自理问题,以至于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培养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行动教育是日常生活实践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2-3岁孩子的自理能力,会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群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比如吃饭,孩子不仅学会了手喂奶的运动技能,还发展了孩子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所以,孩子每学习一个动作和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3)培养2-3岁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独立于大人的人格。

2-3岁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学会用勺子独立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穿简单的衣服裤子等。但是,刚开始孩子穿不了衣服,袖子进不去,扣子扣不好,都是家里大人帮忙。幼儿园就该学会自己穿了。按钮孔没有对齐。只要对齐一次两次,直到对齐,裤子就拉不起来了。用力拉直到你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技能的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如何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独立做事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是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人格品质。

(4)将生活能力的培养与父母的工作联系起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和训练好孩子离不开父母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训练目标写在家庭联系本上,说明内容,让家长知道。同时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服轻便,便于孩子操作,要求家长在家进行同步训练。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谈谈训练方法和孩子的进步,教一些教学技巧。不少家长表示:“入园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强,很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做。老师们帮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身有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罪。”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可以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基础。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如何进一步提高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完成托幼任务。长江幼儿园小三三班潘老师、李老师、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