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四大高雅生活——烧香、品茶、插花、挂画。
古代文人喜欢追求慢生活。清代张潮在《梦魇影》中写道:“人不甘闲,也不闲。有空可以读书,有空可以游名山,有空可以交朋友,有空可以喝酒,有空可以写书,人间之乐大哉。”
焚香是指人们将从动植物中获取的天然香料加工制成不同的香型,在不同的场合燃烧,以获得良好的嗅觉。
烧香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盛唐时期,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富贵人家经常在聚会上争香,渐渐地香成为一种艺术,与茶文化一起发展。到了宋代,中国的焚香艺术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被视为文人的“四艺”。
陆放翁有一句诗:“当官读书常欠钱,米露卖酒不付钱,剩下的是高兴现在无事可做,烧香读玉溪诗”。古代人对烧香的要求是无烟但香低而长。书房庭院,历代文人梦客,红茶添香夜读书。静谧的夜里,一缕淡淡的清香流淌飘荡,让人沉醉。迷离,念过多少繁华沧桑,化作缕缕青烟。在悠闲的芬芳中,抱着膝盖看书,或者进行一场对话,都是意味深长的古典中国意象。
茶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茶被发现和饮用以来,就受到了历代文人的追捧。三五好友,相聚山河,品茶畅谈抱负,尽显中国文人的风采。
茶,面对水的克己,因为付出而成为茶;叶韵茶香,犹如戒香,为持戒;忍受蒸和炸,被挤压和摩擦就是忍受屈辱;除了懒惰,清醒思考是为了勤奋;且敬而不语,茶味同,为禅定;行为方便,助人无数,为智。茶心佛心,何必* * *何必?一杯绿茶。
古人煮茶讲究火候。开水嫩、老、适中,加茶的时间和方法,煮茶的方式,“汤花”的好坏,都取决于汤煮的好不好。徐明然在《茶疏》中这样描述:“水一入壶,必须急煮。
有松声的时候,盖起来告诉你,老嫩了。蟹眼过后,水微微湍急,这是当时的情况。大浪淘沙,默默旋转,不合时宜。如果他们过了,那汤就老香了,再也用不上了。《茶经》也说:“其沸,似鱼眼,是沸声;缘似泉珠,是两沸;腾浪鼓浪,让三人沸腾。已经端上来了,水老了,不能吃(《五三煮》)。
中国的花艺不仅注重四季节气的呼应,更注重花草树木的寓意。如明初花鸟大师卞就曾画过一件大型厅堂花瓶,瓶内有梅、松、柏、山茶、水仙、灵芝、柿子等十种寓意丰富的花卉,寓意圆满、万事如意。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插花的意义更多的是亲近自然,发现生活的美好。从去市场或大自然选花,选择合适的瓶子,设计花,实施,完成了发现、欣赏、创造的艺术过程。
到了明代,我国的插花艺术不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还出现了插花专著,如张谦德的《果园花谱》、袁宏道的《瓶史》。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代,达到顶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它强调自然抒情,优雅简单的表达,优雅的明秀色彩和简单的造型。但清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并没有得到重视、发展和普及。
“山家岁末无事,便以梅花拜年。”“中国人对插花的情感要求显而易见。
烧香讲究嗅觉之美,品茶讲究味觉之美,插花讲究触觉之美,挂画讲究视觉之美,是一种集宋代文人风雅风韵于一体的生活美学。
“挂画”最早挂在茶话会席位旁边,内容是关于茶的。演变到宋代,挂画主要是诗、词、字、画的卷轴。当时文人注重挂画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作为居家鉴赏或高雅收藏活动的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