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实际案例

舒田单曾经说过:

只有像教育花朵一样教育孩子,精心浇水、施肥、呵护,孩子才能成功。但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种花好的。不知道的话,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和艺术。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问题,最怕解决无助。无知的父母往往会让孩子遭受更多的“煎熬”和“折磨”。

比如:便秘的孩子,为什么吃益生菌没有效果?孩子2岁后,要不要报早教班?

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用20年的临床经验,从65个真实案例中提炼出育儿中的问题和误区,让你从医学角度掌握一套健康科学的育儿方法。

这本书的核心教育理念是:自然育儿。

书中提到,自然育儿法要求父母理解孩子,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尊重并顺应孩子的需求,努力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指导。

比如,孩子几岁开始读书?你几岁开始学数学的?

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比如孩子3岁的时候,教他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数学题,以为学得越早,掌握得越多越好。然而往往事与愿违。

“自然育儿法”的核心是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适当的尺度,既不控制孩子,也不要过多干涉。

首先,饮食要正确。

前几天朋友2岁的宝宝便秘,吃了十天益生菌,一直不见好转。原来我朋友经常把一半的益生菌存在冰箱里,第二天再吃。

儿科专家指出,益生菌能有效缓解便秘,但前提是与纤维素(如益生元)同时服用。益生菌必须分解纤维素产生水分,从而软化大便,改善便秘。

原来,要让益生菌发挥好作用,还是需要注意这三点:

第一,益生菌不仅怕空气,还怕烫伤。用40℃以下的水冲洗后应立即服用。

第二,避免同时服用抗生素,间隔至少2小时。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为益生菌提供食物。家长要同时给孩子补充益生菌,否则益生菌可能会饿死。

关于益生元的来源,这本书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展开。

吃错了益生菌,不仅耽误了病情,还让孩子痛苦,家长焦虑,所以“吃对了”是多么重要。

第二,懂得教学。

妈妈总想给孩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想买最贵的玩具,因为贵的东西材质好,宝宝用起来更安全。

崔玉涛的自然养育法提到:

材料丰富不是说要求家长花很多钱给孩子买新玩具,而是要求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去开发,帮助孩子认识世界,适应社会。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金钱的价值,孩子最好的早教环境就是家庭。

真正的早教应该是随时随地,在最自然的场景下进行,比如用空纸箱做成的玩具车,小恐龙,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和触觉感受。

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早教就是生活。

家长要想给孩子合适的早期教育,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表哥的孩子快两岁了,还不会站。正常的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站立了,但是我表哥直到孩子两岁才发现问题。

后来检查发现,孩子的病是脑瘫的一种。这种病是千万分之一,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效果会更好。

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可以及早预防孩子的问题,还可以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训练,避免“超班”训练带来的挫败感。

比如一两个月的宝宝喜欢看对比明显的图片,比如黑白卡片。这时候一味的给孩子看彩色图片,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

做一个明智的父母,会避免孩子成长的艰辛,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最后,有效的陪伴。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

为孩子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如果可以的话,父母愿意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孩子。

朋友张佳(化名)在一家企业做高管,每天朝九晚九,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来,周末有时还要出差,在家的时间很少,更别说陪孩子了。

一个周末,难得在家休息,却看到婆婆太疼爱孙子了。

吃饭的时候,婆婆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吃;看电视时,不断提醒孩子该关电视了;玩积木的时候,不断打断孩子提问。几乎所有的关心都变成了“诅咒”。

陪伴孩子固然重要,但不断的哄孩子、打断孩子,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的陪伴。

婆婆的过分关注反而变成了一种唠叨,不仅没有用,更可能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高效的陪伴并不在于陪伴时间的长短,更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孩子的投入和关心,与孩子产生身心的互动和交流。

在崔玉涛的《自然育儿法》中,作者不仅从医学角度讲授了自然育儿的真谛,还从心理学角度讲授了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比如:如何判断孩子便血?为什么孩子容易缺钙?孩子多大要做眼科检查?牙齿发育的顺序是怎样的?哪些生活习惯会影响口腔的发育?就连6-24个月宝宝的辅食都附在书里。

我很少见过这么详细的介绍和权威医生写的书。第一次看很兴奋。推荐给正在想办法养的宝妈们。但愿它能解决你养它们路上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