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名鼓介绍

林(1904-1984)是一位儒者,人称“赵炎先生”。他年幼家境贫寒,曾入私塾,擅长诗词书法。14岁师从著名鼓手“东山德”,一年后开始登台演唱。擅长唱武侠题材。宽广的音域、声腔、浑厚婉约的方式、恰到好处的琴鼓伴奏,有力地烘托了故事情节,而他擅长随着剧情的发展表演各种武术动作,时而以武林高手的装束登场,令观众不禁屏息凝神,形成独特风格。当时人们称赞为:赵炎的“劲”,的“文”,华山的“琴”,石池的“声”。有一次在平阳县唱歌的时候,一个武术老师碰巧听了歌声,就着了迷,模仿他的动作。唱完之后,武术老师坐的椅子被压坏了。代表曲目:三门街、龙虎图、十金丸等。1949之后唱的新题材有:裕固乐、三国复仇、黄继光。

关华山(1916 . 8 . 25-1960.1.11),本名南。原籍瑞安市塘下镇南山Xi庵村,1951年迁居温州市区。十三岁师从侯福祥。曾上过陈宝焕老师的课。1936年参加温州人教中心组织的温州鼓乐演唱比赛,演唱《丢西姆·拜月的故事》获一等奖,从此扬名立万。演唱的歌曲有《玉堂春》、《杨乃武与白菜》、《董小宛》等。他的代表作有《孟丽君》和《浪漫的三个错误》。他善长袍服正气,歌唱平实,口若悬河,手指弯曲,刻画人物感情。无论是形神,尤其是神似,人们都把“关华山精神如油”视为美谈。1958年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表演,演唱《新英雄》,获优秀表演奖。而且参加了首届温州曲艺观摩演唱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艺改进协会主席,第一届温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第一届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温州市CPPCC会员。

关华山一生短暂,但仍不愧为温州曲坛的前辈。

阮世池(1928.9.11-)瑞安市安阳镇人。浙江省文化厅命名的第一批民间艺人,温州鼓词“阮派”创始人。十四岁师从王启帆,后又师从陈宝生先生和陈阿奴先生。十七岁时,因演唱《五凤图》和《十二红》而成名。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艺改进协会副主席。1952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音乐会,演唱鼓点《王贵与李祥祥》,1956年赴省城演唱《与秋香共爱社会》,均获得好评。65438-0958,加入瑞安曲艺队,演员。当年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汇演,获得优秀表演奖。同年8月,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汇演,演唱鼓点《不靠天》,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随后,中标候选人参加了中央文化部组织的在江苏、上海、江西、广东、辽宁、天津、山东等11个省市的巡展,还参加了福建前线慰问三军,受到热烈欢迎。1964年参加浙江曲艺调音,演唱《李阿姨抓特务》,1968年调入瑞安广播器材厂当工人。早在1977年。1979,参加温州(地区)曲艺表演,演唱自己改编的《感动谭旋》,获表演一等奖。1980上班,落实瑞安市文化馆工作。他经常演唱的曲目有《偷八珠》、《红绿梅花簪》、《金镯子》、《紫金鞭》、《粉屋》等。,这代表标题武文向秋和十个美丽的图片。他积极倡导唱现代词。他创作、演唱或改编了几十首现代词,包括《破晓》、《祖国处处有亲人》、《一个降落伞包》、《一种娘》等。改编或编排的传统文字有十二红、飞虎鞭、契约等。他敢于突破旧规,善于吸收民间俗语和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吐字准确,说话平实通俗,唱腔优雅妩媚,以描写大家闺秀、小家庭、农村妇女,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纤巧华丽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阮派”。1985创办温州少儿图书馆筹款,与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同台演出,演唱《逼上梁山》中的《送沧州路》,被视为美谈;与上述三人合作演唱了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蝴蝶杯》中的《献杯》选段。现任中国曲阜协会会员,第二届浙江曲阜协会副主席,温州曲阜协会副主席,瑞安曲阜协会主席,瑞安CPPCC常委,第四届温州CPPCC常委。他是瑞安人民的代表1-6。

陈昌牌(1865-1947),著名品牌,号称“天下第一”。文木,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已故温州鼓词名师,温州鼓词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为温州鼓词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初,他从他的好朋友和陈那里学到了一些知识,并在村里出名了。22岁时,来自小江的著名鼓手毛阿发学会了唱温州鼓歌。他认为唱鼓词类似于在国剧舞台上演戏,但鼓词是由一个人唱、念、表达、叙述来完成的。如果鼓词中的人物模仿剧中每个人物的声音,用表情表现出来,会更吸引观众的兴趣。于是,他模仿剧中老人、老旦、小伙子、花旦、花脸等行当的声音,并运用到歌词中。清光绪中期,陈昌受到观众的称赞,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他觉得只用一面平鼓当媒人唱鼓词太单调了。他听说永嘉有个鼓词艺人把弹棉花用的牛筋绑在椅子上,敲起来很有灵感。经过许多日日夜夜的潜心研究,他终于想出了一块弓形的长方形梧桐板,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竹院子被用作钢琴线的填充物,它被布置成梯形以供声音使用。两端用硬木做框架,可以拧紧框架两端的螺丝进行校准。用一根小竹签在腱弦上敲打发音,腱琴终于可以发出宫、商、角、微。他说既然有曲调就要有节奏,所以他既用了戏曲中的“三粒”(打),又用了“小月抱”(梆),以加强节奏感。牛金琴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这位蜚声瓯江大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后期还培养了一批鼓手,比如墨西哥城的苏方祖。苏芳祖是个有教养有眼光的学生,三天就能学会一个字。可惜他嗓子条件不太好也没唱红,但他能把老师肚子里的话都用文字记录下来。至今,他给学生方克多留下了《十二红》、《节孝》等字书。方克多今天还在。

在陈昌品牌诞生135周年之际,浙江省曲艺家协会、温州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曲艺家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于2000年9月28日至29日在鳌江镇联合举办了纪念温州鼓词名师音乐会和陈昌鼓词艺术研讨会。这对温州民间艺术界,尤其是鼓乐艺人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胡平(1953-)是瑞安市安阳镇人。现任瑞安市文化馆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1970瑞安中学初中毕业后,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温岭团支农,1974被提拔回城,在瑞安乐器厂工作。从1977调入县文化局筹备成立县曲艺队,在县曲艺队担任作曲、演员。从1983开始,他就领先了。

1982年与他人合作参加全国曲艺优秀剧目展演(南片),演唱鼓词《智创龙潭桥》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再次与他人合作演唱鼓词《庭捕鹰》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新乐(书)大赛并获表演二等奖、伴奏三等奖。同年参加全国曲艺新乐(书)赛演唱鼓词《庭捕鹰》获表演三等奖、伴奏三等奖。这首歌还获得了文学创作和音乐设计奖。1978年演唱改革鼓词《老路送别》,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一年内反复播放。

从1977开始,他认真收集和研究浙南地方民间艺术音乐,对温州鼓乐进行反复琢磨和改革。作品有:温州鼓乐、温州花鼓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卷副主编。他的传记被收入《中国文艺家列传》(第四辑),巴金和曹禺担任总顾问。

郑(1920 . 4 . 20-1984 . 10.18)瑞安市茧区曹村人。他八岁开始学习艺术,师从林。十三岁走上舞台,经常演唱《郑》、《七星剑》、《双约》等歌曲,其中以《三门街》最为突出。1958,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表演,演唱《不靠天》获优秀表演奖;1979,参加温州(地区)曲艺汇演,演唱《石梅去考试》获荣誉奖。他的演唱风格跌宕起伏,歌词充满俚语,嗓音多变,充满民谣气息;伴随着浓郁的曲调,很受飞云江畔观众的喜爱。曾任瑞安市曲艺进步协会副主席,瑞安市第四届CPPCC会员,浙江省第一、二届曲艺家协会会员。

万爱琴(1943.1-)瑞安市安阳镇人。我年轻的时候眼睛是瞎的。白林荫崇先生7岁时学习瑞安鼓歌词。65,438+065,438+0岁,拜郑为师。65,438+03岁,以女钢琴家的身份演出,在温州还是第一次。万爱琴学习刻苦,求知欲强。在郑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指导下,按照郑老师的风格,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声音优美,人物和音色描述清晰,钢琴配合到位,引人注目,深受观众好评。他还不到20岁,唱反汤,玉和就风靡全城。万的父亲改革了鼓词的伴奏乐器。最初的牛筋钢琴只有七根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琴弦的数量增加到了十二根,后来又发展到了十五六根。它在舞台上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丰富了鼓词的音乐,为温州鼓词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徐玉燕(1962.3-)出生于浙江瑞安市。1977毕业于瑞安塘厦中学。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瑞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从1977开始,黄世明是老师;1978年考入瑞安市曲艺团鼓手班,后拜戴步金为师;1981年,拜项宗光为师。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艺术家以来,他演唱了《龙凤重生》、《李宸妃》、《女神》、《金香阁》、《韩愈明珠》、《白蛇传》、《秦香莲》等七部巨著,其中代表曲目为《龙凤重生》。1988演唱《高则成吃糠作词》获温州市第二届曲艺展演二等奖;1990演唱《审视生姜》参加演出,获温州市一等奖和浙江省表演奖。1988演唱《谁绑架了》,获第三届温州曲艺节演出一等奖。从1989到1994,五次参加瑞安文化节、曲艺节,分别获得一等奖、银奖、表演奖、创作奖。自1998以来,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的(VCD)曲目有《美人的故事》、《孟丽君》、《白蛇传》、《珍珠塔》、《西厢记》、《命中注定的爱情》、《无边的爱情》、《波涛汹涌》、《飞龙剑》、《阴阳风火扇》等。这些简历被收录在《中国曲艺名人诗集》和《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