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1980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教学点,集中在原水城特区朝阳新村(现中山职业中学),名称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
1982,迁至现校地址:六盘水市胡明路19育才巷。
1984,六盘水师范学校合并。六盘水师范学院于2006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六盘水师范学院”5438+0985 1。六盘水师范学院经原国家教委1993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2003年,六盘水师范学校并入六盘水师范学院,撤销六盘水师范学校编制。
2006年,六盘水体校合并。质量工程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备注植物生理学谭平2007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左京辉2006省级精品课程来源: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生态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与电子。截至2015、10年底,学院已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印尼雅加达国立大学、印尼巴顺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授课。学校常年聘请来自美国的外籍教师授课,并招收了8名美国学生在学校学习。
学院派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行交流或深造,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台湾省环球科技大学、塔真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学校建有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四个省级合格实验室。煤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由省科技厅资助。
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在贵州省科学院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经研究协商,决定依托贵州省科学院和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科技实力,成立贵州省科学院六盘水分院。
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实验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产学研与盘县中山经济开发区、六盘水市农科院、“贵州花卉世界”、“达拉仙谷”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贵州省科学院六盘水分院、乌蒙山开发研究院、贵州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研究与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
具有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煤炭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
省级科研实验平台:贵州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
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截至2013,贵州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教育厅项目61项,市级科研项目35项,院级科研项目135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4门(含22门)。独立完成专著和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8篇,其中核心期刊249种。
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六盘水师范学院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2065438+2003年9月。中心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硕士12人。自2010以来,中心成员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科研项目14项,科研经费51000元,出版学术专著1部。团队已成功组织六盘水师范学院翻译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完成了胡明国家湿地公园所有标识的英文翻译、六盘水2013和国际马拉松2014的翻译。为推进外国语言文学系翻译专业学科建设,服务六盘水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拟组建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翻译研究团队”。贵州省再生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是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教师为核心,基于国内外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技术的成果和中国及六盘水市的实际情况,以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技术的应用研究为基础,为解决回收工厂和华东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而成立的科研机构。三弦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六盘水生物产业研发中心
六盘水生物产业R&D中心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3]65号)和省关于发展生物产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六盘水市农林生物的特点,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农业增长新途径,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将特色农业向工业制造方向延伸发展生物。 为充分利用六盘水市在立体气候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六盘水师范学院决定依托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的人员和科研条件,在生物学、植物学(药理学)、生态学、作物遗传学等方面建立科研机构。
该中心隶属于六盘水师范学院,是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林业局挂靠的非编制科研机构,设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内。该中心依托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人力资源,聘请省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技术支撑,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为目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六盘水乌蒙山发展研究院乌蒙山发展研究院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下属的科研平台。学院自成立以来,秉承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任,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教育和学术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六盘水生物研究所六盘水生物研究所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下属的一个处级部门。为加强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与地方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学院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而成立。校徽为圆形结构,上半部为红色校名,下半部为蓝色英文校名,中间为蓝底圆形图案,托起展翅飞翔的白鸽,形似山川河流。在景观中,学院成立的时间用红色数字“1978”标注。
校徽以六盘水汉语拼音首字母“LPS”为主体设计,组合成一只飞鸽形象,展现了吉祥、纯洁、亲和、包容、向上的内涵。羽端弧意为齿轮,展现了六盘水作为以煤、钢、电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的特色;也体现了学院立足地方事业、融入地方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S”字形犹如倒水,既象征着六盘水“三线建设”的生生不息精神,又寓意着“源头有活水”、“水好则善”。
校徽底部由三条曲线与蓝色和四条白线交替组成。其形状既是“山”又是“水”,表明学院位于云贵高原的山川之间,也意味着六盘水是在“三线建设”中建立的,由四个县组成。
校徽以红白蓝为主色调,突出热情、轻盈、开放、包容,阐释办学流程和理念,体现学院追求更高目标、品质卓越、治学严谨的态度。蓝色和白色也是水和天空的自然颜色,突出了学院所在的六盘水胡明湿地公园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体现了“住得好,心地好,心地善良,说好话,事善,时善”的人文理念,与飞白鸽的本性相一致。2003年9月10日,校训为“德有所学,为人师表,求真务实”。
美德:注重道德修养。语《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崇尚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品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君子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尊。”人应该在一生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根据国际上某权威机构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个人的成功70%靠情商,只有30%靠智商。情商包括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等道德因素。一切的成功,首先在于做人的成功。校训把“德”放在首位,符合党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这所学校作为弘扬贵州西部先进文化的高等学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广大师生养成修身、慎独、上进心、敬业、奉献的优秀道德品质。
博学:即广泛阅读,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出自《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忠实之。”《论语》“学而笃定,问而思之。”只有博学才能使人科学严谨,在实践中按规律办事,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只有博学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樊星:脚踏实地,行为规范,为人师表。在实践中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实现了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樊星,其本质是忠信,既正气又正直,强调行为。即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运用、丰富和发展知识,以实践为检验标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求真:即求真、求实、求新、与时俱进。说陶行知先生“教千人求真,学千事为真人。”强调诚信,提前做人,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不断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追求真理和真知。求真是德性的境界,是学问的追求,是行动的目标。是师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体现了师生的人格魅力,提升了校训的文化内涵。
“有德、博学、以身作则”的八字校训,内容积极健康,针对性和概括性强,语言简洁工整,对称和谐,个性独特,通俗易懂,通顺易记。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追求、精神风貌和学术态度,有利于提高学校品位,塑造学校形象,弘扬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精神。一、蓝旗:旗杆校旗。它象征着广阔和永恒,像天空和海洋一样广阔。它赋予了“贤明博学,以身作则求真”的含义,展现了一个美丽、理性、平和、洁净、智慧的形象。
二、红旗:现役校旗。它象征着热情、冲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赋予了学院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内外动力,传递了活力、热情、温暖、进步的含义,象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黄旗:旗杆自由旗,象征光辉,以太阳般的光辉,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它赋予学院一片金光,是知识财富的力量和学术自由的权利,是学生的骄傲。职务:党委副书记周思碧、院长副书记于、纪委书记姜成云(兼)党委副书记傅亚品、副院长董明建、彭望舒、张德恩、程绪全、黄为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任期:袁仁庆市委书记2011.07-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