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种类

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陶片和陶罐包括多种风格,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和釉面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和文字与甲骨文和商代青瓷密切相关。青瓷成本之高,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普罗大众的各种生活用具只能用陶器。所以可以理解为商代的制陶技术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带釉的硬陶,釉色青绿,棕黄色,胎质坚硬,灰白色。

这时,陶器不再局限于容器,而是有了广泛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品、建筑、殉道者和祭祀器皿。朝廷也非常重视制陶。

秦汉时期,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难以长久保存。因此,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等,虽不能完全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遗迹中找到瓦片、汉砖等遗物,从而一窥古建筑的规模。

带图案的屋檐瓦

房檐前端的瓦是瓦,瓦面有一个挂着花纹的圆形挡板。瓷砖的图案设计美观,字体流动多变,有云纹、几何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韩砖

汉画像砖上的雕刻包罗万象,复杂精美。绘画和浮雕的图像都是生动灵活的;它们所表达的故事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砖是专门用来建造坟墓或隧道的。看来应用物理学中空心圆柱体的原理在结构上已经为人所知。

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就提倡厚葬。陶器可以长久不朽,成为最好的陪葬品,包括样板房、乐器、鸟兽、俑等。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著名,最近也陆续出土,引起考古学家的关注。

兵马俑军队

兵马俑多为模压而成。首先用陶瓷模具制作第一胎,然后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雕刻、上色。有的是先烧后连,有的是先连后烧。受热均匀,颜色简单,硬度高。

铅釉陶器

铅釉陶器是汉代陶器艺术的创新,有黄色、棕色、绿色等多种颜色。青釉更受欢迎。以铅为釉的基础,稍加氧化,就可以得到绿松石,熔点只有700到800摄氏度,这是必须的,可以薄薄地挂在胎上。

南方也盛产蓝釉陶器,火候高,珐琅硬,也是青瓷后期发展的开端。

东汉中后期出现青瓷,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用的高岭土。

公元589年,隋文帝篡夺北周,吞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隋。隋朝虽然短暂,但瓷器烧制有了新的突破,不仅青瓷烧制,白瓷也发展良好。这时候在装饰手法上有了创新,比如另一块泥塑——器皿上的贴花,就是一个例子。

到了唐代,制瓷才能转化为成熟的状态,进入真正的制瓷时代。因为陶瓷的区分取决于是白、硬还是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烧制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易碎,只能算原瓷。但是到了唐代,不仅釉色成熟,而且烧制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瓷器真正进入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是越窑和邢窑。

月瑶

越窑位于浙江南部的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北部,主要生产白瓷。越窑青瓷清如冰,晶莹润泽如玉,色中带青,与茶青相近。

姚兴

邢窑生产的白瓷,土质细腻,器壁坚实而薄,器形稳定而厚实,线条流畅。

唐三彩陶瓷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众所周知的唐三彩,一直到今天都被广泛喜欢和收藏。唐三彩随葬有明黄色、绿色、青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并不是每件唐三彩都有三种颜色,但利用三色交混的釉料技术,可以做出美丽的花朵,先在坯体上刻成深色的花纹,无穷无尽,五彩缤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长安的西窑和洛阳的东窑。厚葬盛行于唐代,不仅在高官贵族中,在老百姓中也是如此,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

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盘子、水器皿、酒器皿、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还有盛有骨灰的锅碗瓢盆。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马俑,它们有的翘着脚在飞,有的站在周围,有的嘶嘶作响,姿态都很生动。人物方面,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了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这位女士脸型丰满,头发梳成各种发髻,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强勇猛,胡俑高大深目,天王威猛威严,堪称中国古代雕塑的典范。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局势日渐衰落。唐朝灭元后的五十年,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先后由侯亮、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统治黄河流域。中国南方有很多政权,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

柴窑

这一时期后周世宗著名的柴窑以天青为主,世宗评价其为“雨后云破,未来如他人色”,故有“雨后天晴”之誉。道上记载“如天之蓝,如镜之亮,如纸之薄,如编钟之响”,可见其制作之精巧。

米色瑶

五代时,越窑曾一度成为王钱的御用器皿,不准官员享用,所以当时也叫“秘彩窑”,都属于青瓷的制造。

周朝后期,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了汴梁,史称北宋。宋代的瓷器是中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名扬天下。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是五大名窑,造型优美,典雅端庄,不仅超越了前人的成就,甚至连后世的仿制品也难以企及。

丁瑶

定窑,又名汾丁,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古称定州,故称定窑,是唐代继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和南定。宋朝南迁后,一部分到达景德镇,一部分到达冀州,称为南定。景德镇产的釉呈粉末状,也称粉定。定窑还有红丁、紫紫丁、黑黑丁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刻划、印刷、雕刻等图案。其制作精美,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色或象牙色,菜多,胎细而圆。为了避免烧成变形,采用多次烧成,然后设置金属为边缘。

汝窑

汝窑,位于河南临汝县,是北方第一座著名的青瓷窑。烧制皇宫用品需要的时间短,数量少。器形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似羊脂玉处于半暗沉状态,截取了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临汝窑晚期称为临汝窑。其中“风华”这个名字是宋高宗刘飞的堂号,也有人说是后人刻的。

均瑶

钧窑位于河南省蔚县。古称钧台,明称周俊,故名钧窑,未代代相传。

钧窑始建于唐代,历经宋、金、元,胎质细腻,釉色艳丽,种类繁多。有玫紫、海棠红、茄紫、天蓝、胭脂、朱红、火红、窑变。器皿种类很多,但花盆是最好的。

一到十的数字刻在器皿的底部。相传一、三、五、六的单数是红色,二、四、六的复数是青色。但也有人说,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这只是窑为了便于识别而做的标记。

官方用品

官窑建于宋代大观、政和年间的汴梁。青瓷釉面晶莹,有裂纹或冰状,粉紫口肯定是它的特征。

宋代南迁,在△黄山下设官窑,又称秀内寺官窑或内窑。郊坛下的官窑,器形甚多,器大,器径一尺多。

葛瑶

哥窑的创始人是浙江滁州人张的哥哥。哥哥烧的是哥窑,弟弟烧的是地窑,又称龙泉窑或窑。

哥窑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裂,这是由于釉面和胎的收缩率不同造成的。有的叫鱼子酱蟹爪纹,有的叫百片。釉呈粉蓝色和米色,釉中出现气泡。瓷胎呈深褐色,口沿处有一条棕边,称为“紫铁脚”。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青绿,北宋多为粉蓝色,南宋多为葱蓝色。在器皿转折处不开片,往往呈现胎色,瓷釉厚润,纹饰上很少有雕花、刮花。不过贴花和浮雕比较受欢迎,比如盘子上经常堆着双鱼纹,瓶身上贴着牡丹纹。

瓷器工业在宋代达到顶峰。除了上面提到的五大名窑,山西平阳的平阳窑、陕西耀州的耀州窑、福建建安窑、江西冀州的吉州窑也烧制出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磁县,是中国北方大窑业的中心,受到日本的高度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称瓷器为瓷瓷是有原因的。

元朝入主中原后的91年,制瓷业较宋朝有所衰落。但这一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红的兴起,大量彩瓷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带动了明清时期瓷器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舒芙瑶

元代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花纹中常出现“蜀府”二字,故又称蜀府窑。也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逐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

釉下蓝

青花瓷是用钴画出图案,只用一种蓝色。然而,颜料的色调和层次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单而华丽,复杂而统一。它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古朴、淳朴、典雅的特点,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种。

釉红色

釉红是一种钴被氧化取代的釉下彩画,类似于青花。因还原为雪红色,釉色为红色,故名釉红。元代钧窑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红色表现法,这种表现法较难烧制,往往呈灰红色或深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很少,传世更少。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明代进入了新的征程。明代以前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尤其是青花成为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景德镇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明清延续了五六百年。形容当时的盛况是“白天白烟遮天,晚上红焰烧天”。

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早期阶段,虽然没有甜白、脱胎那样精致,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因为苏泥博青Co料的投入和使用而大放异彩。画家的艺术修养很高,用绿料的幽幽作骨端花的笔触,产生水墨画的趣味;有的在线条上运用不同的深浅,产生生动的变化,更加生动有力。从元代开始,伊斯兰教的传入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应用,布局内容清晰明了,给人一种他的恢弘古朴之感。

成化和郑德处于青花瓷中期,当时苏尼波青已经用光,改用平等青。色彩没有苏青的丰富,也没有淡淡的水墨效果。因此,又向加彩或细致表现方向发展,绘画技法精、细、染均匀,加入薄胎白瓷,达到精致的目的。

嘉靖、万历年间是青花瓷的晚期,徽青的使用给嘉靖窑带来了盛况,色彩丰富浓厚。这个时候产量大,用荷兰船运到欧洲。

万历时期著名的五彩缤纷的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就连伊马里的古瓷也是根据这一时期色彩斑斓的战斗发展起来的,“万历色”在历史上声名大噪。同时还有红地黄、蓝黄花、红蓝花、黄蓝花、红画等各种彩色磁铁,以及前窑的成就,图案千变万化,增加了很多。

自明代以来,窑址往往集中在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都倾向于彩绘瓷。宋瓷以前以单色釉为主。明代以后,瓷胎越来越薄,越来越白。从此,我们开始在空白上记下风格,有了年代,有了堂号,有了名字,研究证据更加可靠。

青花釉红

青花釉红的搭配也创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釉的颜色之争

成化瓷用斗彩,先用青花料勾勒,再加釉彩,填五色,非常有名,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郑德时期青、光、暗,胎质不白,不如成化菜,渣斗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瓷器在清代达到顶峰。几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和陶官的管理,以及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帝对瓷器的重视,皇帝的爱好和倡导,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工艺高超,装饰精美华丽,成就非凡,是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最辉煌的一次。

清代,除景德镇官窑外,当地民窑极为繁荣,成就斐然,特别是西风东渐,陶瓷外销,引进西方原料和技术,使陶瓷业更加丰富多彩。还有就是画院由于大量生产和仿制,追求精致。虽然有令人惊叹的作品,但却少了些创意,变成了纯粹的工匠。

福建德化白瓷洁白透明,佛像制作颇有名气。到了清代中期,外销的陶瓷发展成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照片。

混合釉

雍正时期,粉彩最为成功。粉彩的主要特点是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所以又叫“柔彩”。白色粉扑底用来形成图形然后上色,染成深浅不一的色调。清新透彻,温馨质朴,有工笔花鸟之意,装饰性强。

搪瓷颜色

乾隆时期继承了前朝的风气,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后来不惜重金追求创意,将各种工艺技术融合应用到陶瓷上,出现了很多模仿其他材料的产品。绘画上最大的成就是珐琅彩,最早是用进口颜料烧制的,所以又叫“洋彩”。

珐琅色使用的材料颜色晶莹剔透,质地厚实,用于装饰,图案有轻微凹凸的感觉。景德镇瓷胎运到宫中,命画院化工作画。多属内廷秘戏,故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丽华丽,具有宫廷气息,以宫中“古月轩”为风格,均属内廷,成为著名的古月轩瓷。

博卡罗瓷器

清代宜兴紫砂产量较多,名家辈出。除了制造宜兴壶,还有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如碗、花瓶、花盆等。和各种彩陶也很有创意,以保持轮胎的自然和古董。

织金

“织金”就是用金线填充凹槽,颇有特色。景德镇白胚在广州用于外销增色,流传至今。

黑瓷

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民喜闻乐见的日用品。

石湾苏

近年来,广西石湾创作的人物受到高度重视,釉色多样,栩栩如生,尤其是故事人物,其表情生动、有力、有趣,为收藏者所喜欢。

从古至今,虽然世界各民族对美的欣赏千差万别,但都可以以某种方式欣赏美。远在9000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仅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而且开始制造和使用艺术创造陶器,成为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一,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和无数次的成功经验中,开启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由于时代、地域或民族的差异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陶器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各种变化,但它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时代精神,这首先表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形状、装饰和质地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最大的成就就是彩陶艺术,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美来源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间接地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直接地描述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格。继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又出现了一种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文化遗产。这一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的灰陶面,不求无用的崇拜。这完全取决于容器本身的黑色。它以“全身漆黑”为最佳状态。有时器身略饰凹凸花纹或刻孔结合成型烧制,体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美。商代出现了白陶,同时模仿青铜器的花纹和造型。在当时是比青铜器更豪华的工艺,形制几乎都是礼器。特别富有特色的是波浪状的雷纹、钩状的雷纹和一个奇怪的人形云雷纹。它是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商周时期,制陶技术没有显著进步,艺术上发展很少。自战国以来,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时期陶工的重要创造。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陶瓷产品有很大的差异。从质地上看,我国东南沿海百越地区以灰陶、印花硬陶、原始陶为主,其他地区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沙陶。在日用陶器中,以泥制灰陶为主。灰陶的粘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为灰色或黑灰色。同时,印花硬陶在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广泛使用。但由于印花硬陶质地粗糙,不适合作为食用器皿,所以多为容器。“六王毕,四海为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和高超的制陶水平,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雄浑有力的民族风格。在绘画风格方面,汉代彩陶一改战国彩陶华美活泼的风格,转而崇尚端庄典雅的神韵。图片铺天盖地,色彩绚丽。唐朝经济繁荣,政治长治久安,国民意志高涨,是唐朝各方面的空前繁荣和提高。唐三彩是盛唐在陶瓷艺术上的最佳表现。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是其制作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