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0-6岁社区化早教服务模式?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卫生、街道等部门的配合下,市南区建立了社区学前教育网络,即:
社区学前教育领导小组:由各区政府、妇联、教体局、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社区学前教育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
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教体局成立了市南社区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社区早教工作人员,负责统筹全区四类早教机构:市南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社区婴幼儿保健中心、优生指导中心、社区早教资源中心。
社区早教专家指导小组:由幼儿专家、早教专家、特殊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培训和技术咨询。
社区早期教育网络的形成,为社区居民的孕期保健、优生优育和婴儿养育创造了条件,为社区早期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加强团队建设,为早期社区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为确保社区早教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市南区组建了5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早教团队。第一,社区教育助理团队。教体局向社区派出了一批懂业务、爱孩子的教师,担任社区教育助理,协助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二是早教辅导员团队,幼儿园推荐。通过理论考试和业务答辩后,持证上门指导。第三,早教专家团队,特聘幼儿、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营养等方面的专家。,定期参加社团活动,解决早教问题;四是由全区45岁以下政府官员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年志愿服务16小时;五是早教志愿者队伍,由医生、解放军、消防队员、海洋科学家、老红军、民间艺人等组成。,经常深入幼儿园、社区,走进孩子们中间,丰富他们的各种体验。这五支队伍推动了社区早教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人人参与社区早教的可喜局面。
(三)注重培训的有效性,为早期社区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早期社区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区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优良的早教队伍,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加大了培训力度,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一是编写了《0-3岁婴幼儿教育指南》,对幼儿园教师、社区教育助理和0-3岁儿童看护人(父母、爷爷奶奶、保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训
(四)加大经费投入,为早期社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为确保社区学前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局投入百万元用于早教设施的完善,购置了感官仪、蒙语教具等适合0-3岁婴幼儿的教学玩具。此外,在社区的健身路径中,配备了适合6岁以下婴幼儿的大型户外运动器材。上述措施优化了幼儿的生活和游戏条件,为开展社区早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二是注重实践,探索早期社区教育模式,拓展学前机构的社会功能。
为了多角度、有重点、扎实深入地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我们不断探索并形成了多种社区学前教育运行模式:
(一)以幼儿园为主体的活动模式。也就是说,幼儿园作为本社区学前教育的组织者,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面向社区,组织各种形式的早教服务活动。全区40余所幼儿园分别开展,全区早教活动呈现持续状态。幼儿园结合自身特点组织的“社区家教沙龙”、“家长育儿歧视会”、“社区健康节”等活动,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2)以教体局为中心的联动模式。即以教体局为主体,协调街道办事处和卫生部门,按照统一的主题内容,同时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早教
(3)以市南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综合模式。即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指导辖区内早教机构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如协调托幼部门、教育部门对有特殊需求的婴幼儿进行家庭指导,指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亲子园,组织教育、医疗部门联合开展“早教公益课”,组织办事处、居委会开展早教宣传活动等。
第三,加强研究,促进社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
加强社区学前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利用,让市南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进一步提高照顾者的养育水平,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促进早期社区教育和托幼机构均衡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抓弱强措施,努力实现教育相对公平。
就市南区学前教育而言,薄弱环节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体保育方面的教育质量,二是弱势群体方面的教育质量。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已经执行了两项任务:
1,加强个人护理管理。我区有26个个体家庭托儿所,每个街道大概有2-3个家庭托儿所。个别照顾在生活和游戏条件、师资水平、卫生保健等方面与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制定了《市南区个体托幼机构管理规定》,既严把审批关,又加强管理监督,通过培训、考核、星级评定,促进条件差、文化程度低的托幼机构快速提升。通过《纲要》、《市南区婴幼儿教育指南》、婴幼儿环境的创设、婴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培训、厨房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培训与监督、社区弱托强园等措施,我区个体托育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办园差异逐步缩小。
2.全力打造“阳光启蒙”品牌。我局启动“阳光启蒙”工程,成立“市南区婴幼儿健康教育中心”,让生理、心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接受科学的训练和教育。健康教育中心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的课程,并邀请本市知名健康教育专家指导教师定期培训。此外,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贯彻“全纳教育”的理念。目前,普通幼儿园有30多名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肢体残疾儿童等特殊需求儿童。同时,400多名教师与贫困、离异和智障儿童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幼儿园对特困家庭酌情减免托幼费,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二)挖掘潜力,整合资源,* * *共赢。
市南区社区教育资源丰富。整合这些资源,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社会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拓展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功能。幼儿园作为社区早教的资源中心,本身就是社区早教活动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幼儿园的辐射功能,是实现优质早教资源享受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育儿教育的意义,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早期读物,指导家长掌握育儿方法,并通过定期向社区分散的婴幼儿开放,定期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立“社区玩具图书馆”、“社区教育公益课堂”、亲子乐园等方式,使各类资源在互动中互惠互利,在服务中实现共赢。
第二,扩大教育志愿者队伍。吸引早教领域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情之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建立早教人才资源库,实现早教人才的* * *享受和互补。第三,拓展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将社区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经常带领幼儿参观部队、学校、博物馆等单位,引导幼儿观察和热爱身边的一切。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让社区各界了解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和谐的社区教育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让幼儿教育体会到“大社会就是大学堂”的真谛。
动员和依靠社区力量,整合各种社区资源,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社区早教活动,是促进学前教育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早期教育的实践。它给我区的早期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
第一,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较为完善的社区早教体系为家长和婴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便捷优质的早教服务使居民在受益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早教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社区早教活动,愿意成为社区早教志愿者,热衷于宣传早教活动。
第二,社区居民的育儿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持续的育儿咨询活动和亲子活动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科学育儿、经常教育的观念已被广大居民所接受,“顺其自然”的观念已被居民所摒弃。
第三,幼儿园的功能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幼儿园与社区的密切关系既提高了幼儿园对社区的影响力,又加强了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了双赢。幼儿园的所有资源都向社区开放,延伸了幼儿园的功能,使幼儿园具有多层次的教育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服务功能。
我们相信,依托社区打造优质学前教育,将幼儿教育融入社区,将丰富我区教育的内涵,使其发展更加和谐。同时,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依托社会创造优质学前教育是促进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动力。如今,早期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4年,由教育部牵头的全国学前教育专家来我区视察社区早教工作,经过入户走访、观摩活动、查阅资料,对我区社区早教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顾过去,我们努力奋斗,没有动摇自己的心;展望未来,我们勇于创新,雄心勃勃。我们将一如既往,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学前教育研究,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