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幼儿园班级创造更好的环境?

文本:

瑞吉欧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和学习的容器”。显然,有人认为环境作为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影响是隐性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基于环境营造范围的日益完善和细化(指室内外环境和角落环境);内容(指微环境内容的表现)日益丰富;客体(环境的建设者,包括孩子和老师)越来越平等。由于种种原因,新《纲要》的精神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审视、重新定位和变革。

一、从艺术场的角度谈主题环境的营造,体现美。

艺术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儿童发现美,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在这里,发现美是关键,表现美是基础,创造美是提升。大班的孩子对感受美有一定的经验,对美有独特的判断。有时候,大人认为美好的事物在孩子心中得不到认可(这与孩子的理解和发展能力有关)。所以只能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整体协调,零而不乱。

在主题活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孩子们通过绘画展示了各种观察到的树叶,然后争先恐后地把他们漂亮的画挂起来。老师也帮忙做了张贴工作,最后几乎所有孩子的画都贴在了墙上。如果几十张图片都挂在墙上会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过了几天,孩子的画大部分都没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反思:面向整体的观念是好的,但要注意方式;随意把孩子认为好的画拿下来是否定,这个举动对孩子有多大的负面刺激;能否用最恰当的方式展示孩子的成绩?我想:当然!就像最简单的制作,装扮一棵大树,让小朋友自己剪叶子贴在树上,用自己想说的话,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不仅好看,还能满足孩子的表达欲。

4.注重整体,强调“留白”

综合协调后,需要整体展示儿童审美认可的作品。在整个布局中,要考虑到儿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经验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表现出来,并通过儿童的内化提高了表现,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于是我们提出了“留白”。“留白”的作用是为孩子提供更高层次展示内化作品的空间。对于“留白”的外在形象设计,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合适的区块,用自己的审美去储备。这前后也有一个对比,对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3.注意连续性,产生期望。

有些主题的内容之间没有太多的连续性,导致孩子在创造了一个主题之后,很少回头去关注上一个主题,上一个主题自然就成了“摆设”。如何继续发挥过去式主题的作用?一开始,老师可以有目的地全面掌握每个主题的分布。除了平时有意识的引导,他还能熟练地设计一些小记号,比如数字记号、符号记号,在第一个主题上写上“1”,用箭头标出。然后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2”和“3”...并期待“2”。

二、从科学的角度谈主题环境的营造,积累感性经验。

“对身边的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新大纲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个目的,孩子的感性经验要丰富。感性经验的积累需要感觉器官的刺激才能产生。孩子首先要对事物的表象感兴趣,然后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最后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也就是外界的感官刺激-->;内部消化积累->;动机生成->;进一步的需求,如此循环,不断的厚。那么,在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主题环境中,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视觉印象呢?以“从头到脚”为例一步步讲解。

创作的基础——注意刺激的适宜性

对于幼儿来说,探索自己身体的奥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满足自己的欲望,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他们永远不会厌倦。所以,选择合适的内容,就已经迈过了他们的心理门槛,为他们主动并愿意参与和获得打下了基础。

创造的条件——注意刺激的广度

刺激的广度意味着刺激的供给必须丰富。这样孩子就可以长时间的关注和思考。研究完牙齿,还可以研究内脏,研究完内脏,还可以研究关节,等等。他们的发现会随着深入越来越多,兴趣会越来越高,收获会很明显。

3.创作的表达——保证刺激的展示

因为人体除了能从外部观察到的部分,还有一些不能直接一目了然的部分,这些知识的传递不是仅靠语言描述就能解决的,直接的视觉冲击会更有效。

所以我们利用主题平台,为孩子呈现更多,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对于理解后的表现,孩子不仅会用语言表达,还会用手势表达。其实一个制作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过程,自然要保证巩固结果的展示。

第三,从社交场的角度谈谈主题环境的营造,增强自信。

营造了一个主题环境,孩子“不可或缺”。没有他们的创造智慧,我们能展示什么?没有他们平时的经验积累,怎么会有创作?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收获。对于成年人来说,艰苦的旅程虽然漫长,但如果最终得到肯定,那种精神冲击可以让他忘记艰辛。孩子没有成年人的心理调适,合理使用正强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孩子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他们的自信心也会稳定。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感受到——

放学后,我没有太注意于恒和他妈妈在门口干什么。等了很久,只见于恒开心地牵着妈妈的手,朝后墙走去。我跟着他,听着-

“妈妈,我画了这个。你怎么看?”

“很好!告诉妈妈她画了什么?”

“老师让我们画开心的事。妈妈,你看,这是我和爸爸在钓鱼,我觉得很开心;这是在播放幻灯片;这是在玩陀螺;和┄ ┄”

“哦——”

“妈妈,孩子们都说我画得很好,所以老师把我的画放在这里给他们看!”

看着宇恒自信的表情,听着母子间和谐快乐的交流——是的,他们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们无法否认他们的信心。当然,自信心的建立不是一时的,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请看另一个案例,也发生在于恒身上,在上一个案例之前——

早上我们都有一个谈话时间,通常围绕主题墙的变化,密切关注“留白”的内容。

当我看着一双高高举起的小手时,我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当我的目光转向于恒的时候,他的手支在脸颊上,手指向外翘着,似乎是一种不以为然的表情。他的眼里有疑惑,也有期待。我知道他也想介绍自己的作品,但还是有些顾虑。“宇恒,跟我说说,我知道你肯定想介绍给孩子们。”我一说完,他就小心翼翼地抱起自己的“宝贝”走到大家面前。刚开始介绍的时候声音不是很大。我在他耳边“嘀咕”了一句,沉默了一会儿,就变了。他说:“我家有个特别的地方,房子周围有很多陷阱。余恒一口气说完,其他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我表扬了他,告诉他把画安排在“空白的地方”并对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他有空的时候给孩子们讲讲他的画。他微笑着接受了它。

就是在这种一点一滴的肯定中,宇恒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逐渐树立了信心。在以后的活动中,经常看到他和一些小朋友在各种话题面前“摸索”。

综上所述,在主题环境的营造中,环境能否与孩子产生互动是关键。语言作为直接的交流工具,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艺术、科学、社会等领域都离不开语言的互动。环境作为“孩子的第二语言”,显然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主题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幼儿创造美、获得知识、感受成功、加强交流,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形势,正确及时地调整我们固有的观念,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