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专题集

一道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数学题,在很多家长的QQ群里轮流测试家长的智商。父母出了一个“谁是外星人”的问题后,得出的结论是:出题的人是外星人。最近,关于小学生入学面试的各种“谜题”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准小学生家长都被传有各种谜题,比如被家长称为急转弯的代表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为此,家长们磨刀霍霍,用自己的方式训练孩子,以求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看看这些面试问题。你会做吗?

小学新生面试的“上帝问题”

●一组数字,找出规律,完整填写:12346()12。

一群孩子和老鹰一起抓小鸡。一个扮演老鹰,一只母鸡和八只小鸡。另外三组有几个孩子?

●有两杯果汁,宝宝先喝半杯,妈妈再倒满;宝宝又喝了半杯,妈妈又倒满了。最后宝宝全喝光了。宝宝喝了几杯?

●自己读谜语,然后猜:A .一个小女孩,穿着黄色衣服,你要欺负她,她就开枪;b .有门无窗的小房间,外热内冷。

●小明不喜欢穿高跟鞋。小明换灯泡不需要梯子。你认为小明有什么特点?

●鸡和小鸭一起走在路上,小鸭掉进了坑里。小鸡应该怎么救小鸭?

●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

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的学术课程越来越可笑,挑战人类的极限。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每一个想做龙女做凤凰的家长,都用每一个注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校为学生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或许不是那么极端,但更快、更难、更强的信念却出奇的一致。这种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是“拔苗助长”。

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最大的亲子育儿网站委托专家调查发现,对于“你认为孩子比赛的起跑线应该定在哪个阶段?”这一问题,妈妈们的平均反应是是第18个月。18个月!中国孩子刚学会走路,已经蹲在起跑线上了。所以家长们异口同声的说要尽早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句话成了很多天价幼儿园和早教班最好的广告词。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高等教育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大程度上是把不合适的超前教育当成一种先进的理念来接受。儿童心理学专家格塞尔认为,主导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度和学习,成熟度更重要。不成熟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学习的,学习只是对成熟起到催化作用。人为地、武断地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影响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实验对象(代号T),出生后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只(代号C)在出生后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到54周,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这两个孩子中谁爬楼梯更好?大多数人一定认为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然而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爬楼梯比练了八周的T爬得好——C爬特殊五级台阶的顶楼用了10秒,而T用了20秒才完成。

格塞尔分析,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还为时过早,孩子还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爬楼梯,这个时间非常合适,孩子准备充分,所以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成熟之前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通过训练人为地加速孩子的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是起跑线。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五六岁之前以情绪和情感为主,之后开始发展认知。初始阶段是打好心理基础。不打好基础,贸然进行知识教育,无异于在沙滩上盖房子,压力太大,或者一旦受挫,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和厌倦感,抑制孩子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很多人在童年早期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也有很多人长大后事业平平。

心理学发现了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生命在任何地方都是起跑线。当盲人阅读时,通常负责视觉的大脑皮层被他们的触觉剥夺了。被蒙上眼睛五天后,正常人的视觉皮层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会在听觉和触觉上做事情。其他实验也证明,大脑会因外界需要而不断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例如海马体中控制记忆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神经元。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断开发孩子的潜能没有错,但是压迫孩子,让他们失去童年的快乐,只是为了摆脱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就不那么“积极”了,得不偿失。